首页 八卦

白宇都救不了!《风起陇西》这些细节让人出戏,连东北话都出来了

时间:2023-07-30 07:23:41 栏目:八卦

陈坤和白宇主演的《风起陇西》刚放出预告时,八先生还是很期待的,除了强大的阵容,设定还挺有意思——三国版谍战剧,蜀国、魏国互相安插卧底,颇有几分《无间道》的感觉。

从已播出的6集来看,《风起陇西》还是很让人失望的,收视数据很难看,在央八收视率一度不到0.5,都比不上重播的《心居》。《风起陇西》何至于此呢?
《风起陇西》当然还是有不少优点的,最大的优点就是题材,它改编自马伯庸天马行空的同名小说,呈现三国时代蜀国和魏国之间的谍战风云,还算有新意:一方面,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看三国乱世;另一方面,为谍战题材带来了创新。

马伯庸的天马行空给故事带来了新意,但也为电视剧带来很多硬伤。
《风起陇西》最大的败笔是台词里有太多现代词语了,那种用在民国剧都会觉得突兀的词。
大部分三国剧,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一般台词都是半文半白的,所以《风起陇西》用了很多白话,可以理解,但台词里时不时蹦出一些非常现代的词,就很让人出戏了。

这又不是拍恶搞三国的喜剧,也不是拍穿越剧,台词怎么能这么随便呢?“憋屈、案情分析会、拉山头、搞小圈子、卧底、内鬼、洗牌、潜伏、家里(指所属谍战部门)、业务、证据、高层、布控、监控点、背锅……”

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为什么不加上“神马都是浮云”、“hold不住”、“走你”、“内卷”这些网络用语呢?干脆放飞到底。

连“王牌间谍”这样的词都蹦出来了,编剧是刚看完《王牌部队》?还是《王牌对王牌》看多了?

没有最雷人,只有更雷人。“蔫了吧唧的”这个东北方言特有的词都能从常远嘴里脱口而出了,主创们的创作态度和水平能好到哪里去?

更让人不解的是,有演员连古代计量单位“石”(音同蛋),都能连续读成“实”,这么明显的失误,整个剧组都没人发现?

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说剧组制作多走心都没人信吧?
不只是台词,《风起陇西》的很多设定、剧情、情境也让人出戏,观感更像是一部强行嫁接到三国背景的谍战剧,更像是内战时期军统、中统和地下党人员穿越到三国发生的事,完全不像三国时代的谋士会经历的事。

就拿角色设定来说,很多角色完全是可以套到《潜伏》的:陈恭对应余则成;烛龙对应李涯;糜冲对应马奎;谷正对应书店老板;郭刚对应吴站长。
人物关系跟《潜伏》也大差不差:白帝和烛龙互相在对方阵营卧底,糜冲一直查陈恭,糜冲上司郭刚信任陈恭,既支持查他又多次袒护他。

戏里的所有角色还动不动就把“案子、证据、情报、计划、交通线、卧底、策反、叛变、代号、密码、查、办……”这些词挂在嘴边,就更像民国谍战剧了。

竟然还有陈恭(陈坤饰)造了几架形状和功能都像滑翔机的“竹鹊”这样的剧情,怎么不干脆说他发明了飞机?

不是不能戏说,但整部剧本身就是很严肃写实的风格,很多细节却像是恶搞,太突兀、太矛盾了。
所以,《风起陇西》所谓的“新”,只是停留表面,内核还是十分老套的谍战剧。
《风起陇西》停留表面的还有它所谓的“电影质感”,在导演看来,或许质感约等于画面暗吧?所以整部剧看起来更像剧组缺预算买不起打光灯,绝大多数画面都是乌漆嘛黑的。

室内黑好歹可以夸是还原三国时代照明设备差的现实,但为什么室外也要刻意调得那么暗呢?嫌观众看得不够累?

还有不少网友抱怨《风起陇西》让人犯脸盲,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陈坤、白宇、聂远、董子健、王晓、常远、孙怡、杨颖……每位演员都长得辨识度那么高,怎么会让人脸盲?

问题出在了服化道和调色上:一方面,每个角色的打扮和穿着风格都太接近了,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衣服、一样的肤色……另一方面,服装明明有各种颜色的,但剧组为了显得有质感,就都调成很暗淡的颜色,看起来风格都很接近。
就连诸葛亮这个无论是在史书里还是大家印象中都个性鲜明的角色,也不例外,要不是他手里有一把羽扇,说李光洁演的是一个道士也完全没问题。

这样操作下来,最能呈现角色第一印象的外表,就都被同化了,观众也就有了脸盲的感觉。

相较之下,旧版《三国演义》每个角色的服装虽然看起来没有厚重感,但每个角色的打扮都能体现出角色的个性和地位,看起来让人神清气爽,过目不忘。

所以,《风起陇西》所谓的质感,丝毫没有带来更好的观剧体验,反而给观众带来很糟糕的体验。
综上所述,《风起陇西》的硬伤还是挺多的,虽然请来了陈坤、白宇、聂远这样的实力派大咖,虽然设定有点意思,但跟三国背景结合得太差了,反而让人出戏。
看来八先生还是适合看纪录片,先弃为敬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