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卦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时间:2019-01-04 14:14:34 栏目:八卦

文 | 路西法尔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对拿破仑三世的评语用在今天的六小龄童身上也意外地适用。


六小龄童第一次被世人铭记是因为86版《西游记》,他惟妙惟肖地扮演了孙悟空。时隔三十年他再次走红却是因为成为了「六学」的表情包。三十年来,他苦心塑造的「孙悟空」人设崩塌殆尽,现出「弼马温」的原形:没品没级的养马官把自己当成了天庭派到下界的钦差大臣,又是「反对恶搞」又是「捍卫传统文化」,不在官场的六老师操弄起这套官腔却驾轻就熟,显得格外滑稽。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86版《西游记》远非十全十美,能登上「正典」的宝座更多还是得益于当时中国整体贫瘠的文化环境。六小龄童以「正统」自命,无疑是贪天之功。


但「六学」的兴盛,根本原因却不是六小龄童本人的「黑历史」太多。


类似「六学」这样的亚文化现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是「网络迷因」(meme)。成为迷因本身往往并不需要特别的原因,比如初代表情包「小胖」钱志君,只是因为一个无意间流露的犀利眼神被抓拍到而迅速走红。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2003年走红的初代表情包「小胖」钱志君


比起「六学」的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是「六学」流行的时机。


六小龄童多次表示86版《西游记》才是「正典」,将来自香港的《大话西游》和来自..的《七龙珠》贬称为「糟蹋传统」「髭毛乍鬼」,隐隐像在召唤夷夏大防的政治大词儿。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网友P的「六学」教材


这套话术虽然粗糙,与时下流行的民粹思路倒是若合符节。可万万没想到,六小龄童仍然成为了群嘲的对象,说明普通人对于这套僵化的排外高调仍然本能地厌恶,「六学」的流行意外地揭示了时代暗潮的另一个方向——


不要因为「六学」滑稽的表象而低估它的反抗倾向,也不要因为「六学」铺天盖地的声势而高估人群的叛逆意志。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网友P的「六学」教材


在评价「六学」之前,我们不妨稍微回忆一下上一个火爆全网的「网络迷因」——王菊。


在「菊内人」声势最壮的时候,有文化学者将其解读为「对单一审美文化的反抗」。这么说也不无道理,但是「对单一审美文化的反抗」竟然是以反抗者参与被反抗对象制定的选秀游戏来体现的,甚至参与得比一般观众还起劲儿——这难道不是一种明显的悖论吗?


人们虽然声称自己在「反抗」,但实际上他们反不反抗并没有什么区别,简直是现场表演「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俗称「真香」。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互联网历史还揭示了另一个规律,那就是只要因势利导,名人很容易越黑越红,因祸得福,而越黑越糊的反而比较少。


当然,那些前代「网红」,和六小龄童相比多少有一些不同。


比如前央视军事评论员张召忠,被网友戏谑地称为「局座」,早年间一条条真假模辩的「局座语录」在网上流传,他也被黑得体无完肤。在当时的网络氛围下,他的身份和亮相..,很容易让他被当作某种符号,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但后来「局座」退休了,变成了全职网民,过去的很多黑点好像变成了优点,再加上他本人确实风趣平易,以他的年龄和身份来说非常罕见,于是在新一代网民心中,「局座」完成了从黑到红的进化。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再像是大骂王朗的唐国强老师,又兼代言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广告,被网友们翻出来恶搞得不亦乐乎,令他焕发「事业第三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鬼畜、土味代言,和他「老艺术家」的身份反差太大。


大家调侃他的喜感来自于这种反差萌,对唐国强本人其实是没有恶意的。再加上唐国强也很乐意自我调侃来跟观众互动,所以后来B站和吐槽大会请他去,节目现场都是其乐融融。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中文互联网的网络迷因的始祖——「李毅大帝」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了,大帝成为网络亚文化,一开始确实是源于对他本人的嘲讽,但随着「李毅」这个词内涵的不断演化,后来它已经和球员李毅完全无关了。


这位前国足命脚也终于苦尽甘来,迎来了和正版亨利惺惺相惜的「人生巅峰」。这是一种和词源者本身脱离关系,反而获得了更大意义拓展空间的流行。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膜拜「巴神」巴特尔的情况和李毅稍微又有点不同,像在百度巴特尔吧或其他地方,大家拿他开玩笑的,已经不算作一种黑,那只是网友的一种寻找归属感的内涵语言游戏。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还有摇滚歌手汪峰,因出轨而被挖苦「总也上不了头条」,每逢有重大新闻发生,「帮汪峰上头条」就成了微博周期性的狂欢;还有好事的程序员开发出了「汪峰作词机」,随机生成「汪峰式」的摇滚歌词。可以说网民将汪峰从人品到专业都贬得一无是处,然而就在同一段时间汪峰本人却出场费暴涨,所以黑一黑没什么坏处啊。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还有在网上大概属于被骂得最凶的「带带大师兄」孙笑川,他背了全网最多的黑锅,他的黑粉拥有全网最强的造梗能力(在这方面的创造力让人想起当年的「毅丝」)。围绕孙笑川的梗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本人,网友攻击孙笑川,其实并不是孙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一个靶子。有自媒体评价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孙笑川,又或者人人都是孙笑川」。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综上你会发现,很多网络迷因在一开始都是名人被黑,但是否能从黑转红,就因人而异了。六小龄童有这个机会吗?很难,因为很多公众觉得他身上的黑点都是真实存在的过错。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广大「六学家」的反抗式的「黑」,最终不会对六小龄童的未来行为和受众基本盘产生根本影响。


12月25日,就在网上「六学」的热度达到峰值的时候,《新京报书评周刊》也在评论文章中委婉地表示:「两个月来『六学』势头愈演愈烈,但六小龄童的商业活动似乎没有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在背后支持六小龄童式传统文化复兴传播的文化体系依然发挥着作用,网友的反抗是一种情绪宣泄式的反抗,可能暂时未对支撑六小龄童的体系产生显著影响。」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解释是:炮制《李毅大帝本纪》的「毅丝」也好、模仿六小龄童说话「六学家」也罢,并不是单一同质的群体,其内部存在两种动机。


追溯「六学」历史时,我们会发现2008年前后已经有网民开始在贴吧等..上揭发六小龄童拍摄86版《西游记》时的「恶形恶状」。后来,B站、知乎等..进一步把有关考据和揭露发扬光大,这些初代的「六学家」大多数是西游深度爱好者,确实是不满六小龄童的「西霸」言论,怀着颠覆权威的目的而行动,可以称为「核心六学家」。


而「六学」开始流行之后,大多数玩「六学梗」的网民则如《新京报书评周刊》评论所言:「使用它也不是为了嘲讽六小龄童,而是为了参与网络狂欢,『复读』流行句式图个乐。」这些人是「跟风六学家」。后者数量不知比前者多出多少倍,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然而却也消解了前者观点中的批评姿态。


「六学」越是热闹,它对六小龄童的实质批评力度就越弱

网友模仿的「六学」体


实际上在网络时代,对少数派来说,有时面临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的声音传播不出去,而是相反——声音传播得太远以至于失了真。


当一个「网络迷因」被过度消费之后,无可奈何的「核心分子」便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黑话系统,转而建立一个更复杂的黑话系统,以期把只是来寻开心的「跟风分子」隔离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