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诸葛亮构筑的“经典君相体制”,注定会被刘禅摧毁 | 短史记

时间:2019-08-19 01:38:30 栏目:古今

本文选自桓大司马所著《宿命三国》(九州出书社),已获授权。


经典君相体系中的宰相有两个特征,一是大权在握,二是竭诚奉君。所以诸葛亮一方面以丞相兼录尚书事的身份,把握悉数的军政大权,一方面则朴拙的尊奉刘禅为君,他的心迹和行为获得了蜀汉国人的承认,被评价为“擅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对于国是,诸葛亮义无反顾,内选贤才,外修战备,凡军政大事都由本身定夺。在北伐战争中,诸葛亮则从最初的军事经验略有不足,敏捷成长为一代名将,五次北伐越打越好,以一隅之军力打得优势魏军龟缩戍守;对东吴的交际则处理得十分得宜,包罗认可和祝贺孙权称帝等办法,使得吴蜀联盟成为汗青上少有的持续数十年的巩固联盟,东吴也对蜀汉的北伐也多有接应。


同时,诸葛亮秉持法家“王子犯罪与庶民同罪”的原则,把本身也当成体系的一部门,对本身的功过,诸葛亮也严厉按朝廷轨制来奖惩,毫不徇私,全无后世权臣能进而不克退的模样。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直接责任人马谡固然深得诸葛亮重视,仍被秉公定罪,同时诸葛亮还自劾用人欠妥,贬官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直到第三次北伐获胜,取得武都、阴平二郡后,才因军功官复原职。


对于皇帝刘禅,诸葛亮则对法家的主张进行了批改,在法家观点中君权是登峰造极的,想怎么弄臣下就怎么弄臣下,但经由秦亡的反思和汉初的政治实践,诸葛亮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君相相处的法子,他将皇帝刘禅的地位推高到登峰造极,尽量本身是经天纬地之才,对刘禅这个黄口赤子也礼敬周全,同时他又褫夺了刘禅的一切实权,无论是当局的丞相,照样宫中的尚书台,都抓在本身手上,避免皇帝以及跟他一伙的宗室、外戚、太监、佞幸残虐,风险政治。


于是在蜀国,刘禅是经典君相体系下的皇帝,他是权势的象征,凭据丞相诸葛亮的绩效予以奖惩,但不去过问具体行政;诸葛亮则是经典君相体系下的宰相,处理军政事务完全不受皇帝影响,对刘禅他偶然还会加以教育,如《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等话语,都是教刘禅若何当好本身的脚色。蜀汉真正实现了“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只要不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看问题,这句话施展的其实并不是君臣易位,而是最幻想的政治轨制。


按前面的说法,诸葛亮也是权臣,跟曹操似乎没太大不同,但细究起来两人的心术是很分歧的,诸葛亮对于避嫌十分小心在意,一切轻易让人误会的事情都掐灭在萌芽之中。诸葛亮从没有把自家后辈安插到关键部门抓权;蜀汉重臣李严为了本身升官,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爵,也被诸葛亮严辞拒绝,这跟曹操大异其趣。


若是单看曹操的霸府政治,他也像诸葛亮一般独揽朝权,军政大事本身做主,不受汉献帝干扰。曹操所乘的马糟踏麦田,违反本身公布的军法时,也曾经有过割发代首的示意,看起来也跟诸葛亮一般奖惩严明,把自身也纳入政治法制的一部门。但同时,曹操把军权悉数把握在曹姓、夏侯姓亲党手中,汉献帝的宿卫战士也全由曹氏亲党统帅,对汉献帝形同拘禁;曹操晚年,为了进位魏公、魏王,将有否决之意的荀彧、崔琰等名流毒害至死,这些做法就与诸葛亮完全相反了。 


此外,曹操虽有雄才,却残酷好杀,他的好多作为树立了不少对头,害怕失权后被清理,所以必需把权位传给子孙,必需进行谋朝篡位的预备;诸葛亮则用法均平,人格伟岸,让蜀人心服口服,不怕被清理,能够做他的经典宰相,并且他身后不只哀荣备至,儿子诸葛瞻也大大的沾了他的光,获得蜀人的过度赞誉,在蜀汉官运利市。



因为曹操的这种心术,其子孙曹丕、曹睿当皇帝今后,鼎力增强皇权的私家化,用曹氏宗亲压制宰相的权力,但这只能引起大臣的不满,究竟司马懿在满朝大臣的支撑下掀翻了当权的曹氏宗亲曹爽,起头了新的一轮司马氏权臣当政。


东吴的君相轨制也呈现出过跟诸葛亮雷同的模样。孙策临死时,也对张昭说过雷同于刘备托孤的话:“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权少年即位,权势不足,历久将军政全权委任给张昭、周瑜等名臣良将。到孙权建年号今后,为了获得江东富家的支撑,又录用江东富家顾雍、陆逊为丞相,将军政大权交到他们手中。


从外观上看,东吴的丞相权力也达到了近似诸葛亮的水平。孙权好多事情都派秘书去问丞相顾雍是否可行,顾雍认为可行就会留饭,孙权就凭据顾雍是否留饭秘书来决意事情是否履行。后来孙权甚把印信留在丞相陆逊处(陆逊历久镇守荆州),写给诸葛亮的文书让陆逊检视,若是有不当的处所,陆逊能够改了直接盖孙权的章送曩昔。


然则跟着孙权年岁渐长,威望渐增,他也不甘孤寂,起头络续的制造事端袭击江东士族,经由暨艳案、吕壹案等多次起劲,最终行使废立太子的二宫之争,将江东富家或杀或流,赶出权力中枢,把权力集中到本身和孙氏宗亲的手上。孙权身后,孙氏亲族孙峻、孙綝等成为宰相,东吴的朝政沦为宫斗,孙氏宗族进入了无休止的自相残杀,孙吴的政治也废弛弗成救药。


然则这种经典的君相轨制,毕竟照样以蜀汉对峙得最久。蜀汉既没有以臣犯君、谋朝篡位,也没有君要臣死、鸟尽弓藏,君臣共和的时间较长,所以固然国小力弱,其政治却到很后背(切实的说是君权答复后)才起头杂沓。这一切,不克不说是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和死后遗泽,也不克不说经典君相体系的设计思路的确有其可取性,在幻想状况下能够施展很积极的感化。


……


诸葛亮一死,刘禅就起头对经典的君相体系着手,他拒绝为诸葛亮立庙,以免宰相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使本身这个皇帝毫无存在感,后来实在挡不住群臣的压力,才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汉中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但果断不在首都成都立庙。


诸葛亮之后,刘禅不再设登时位高尚的丞相一职,而是将行政大权朋分为两部门,让蒋琬担当上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担当尚书令;蒋琬病重,又让费祎担当上将军录尚书事,董允担当尚书令,中央还让姜维跟费祎共录尚书事以分其权。刘禅在一段时间内不让蒋琬、费祎开府自选属官,减弱他们对朝政的掌握力,同时又试图经由对尚书令的掌握来减弱相权,但两届尚书令费祎、董允都深知皇权的风险,是诸葛亮路线果断的拥护者,没有因为刘禅的说合就成为他手中的刀,诸葛亮吃力心孤诣竖立的体系依然得以保全。


然则,诸葛亮的体系是依靠自己的伟大威望竖立的,是弗成复制的,固然他能够将本身的威望在死后再传递一段时间,但也弗成能传递得太长远。而秦汉时代皇帝的威力在全社会意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汗青记忆,跟皇帝尴尬的岂论西汉的诸侯王照样东汉的士医生没有人有好下场,并且皇帝能够凭借神圣的血脉世袭,宰相却不克,尽量宰相培育靠得住的交班人传递权力,出岔子的风险性也比皇室传承大好多,所以尽量蜀汉的宰相这么牛,照样有好多人照样把宝压在皇帝这边,起色终于照样来到了刘禅眼前。


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刘禅顾忌的尚书令董允病故,接任的尚书令吕乂明于吏干而黯于大局,新晋的侍中陈祗是费祎看好的人物,但他一反费祎、董允的做法,与刘禅宠幸的太监同时也是刘禅代理人的黄皓打得火热,刘禅借助黄皓起头插手政务,陈祗也借助刘禅和黄皓的力量,地位直线上升。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吕乂作古,陈祗兼任尚书令,成为秘书机构的首脑,此后益发谄事刘禅,纵容黄皓,成为皇权的仆众,刘禅经由陈祗起头鼎力收权,过足了皇帝的瘾。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蜀汉上将军费祎被魏国降将郭修刺杀,刘禅让姜维接任上将军录尚书事,但姜维身为曹魏降将,在政坛没什么根本,并且其政务能力也不及军事能力刺眼,已经成为尚书令的陈祗经由支撑姜维北伐,换取了姜维对政治权力的松手,蜀汉的政治大权从宰相、三公那边转移到尚书令手上,而担当尚书令的陈祗不再是骨鲠之士,而是一味迎合皇帝的小人,蜀汉的皇权此后大涨,经典的君相体系荡然无存,此时距离蜀汉消亡已经不到十年了。


因为陈祗匡助刘禅重振雄风,汉子了一把,刘禅对他十分感谢,陈祗身后,刘禅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对陈祗的情绪远远跨越了对他相父诸葛亮的情绪。昔时董允担当尚书令,刘禅想扩充后宫、想重用太监黄皓,都被董允阻止,如今刘禅权势大振,对董允恨得咬牙切齿,认为本身以前听他的话的确是自轻自贱。皇帝的代言人太监黄皓则起头弄权,党同伐异,作威作福,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蜀汉的政治起头急剧靡烂。后来连名义上的宰相姜维也被黄皓逼得远走沓中屯田逃难,在曹魏大举攻蜀时回援不及,使得汉中敏捷被魏军占领,大大加速了蜀汉消亡。


固然刘禅后来在司马昭那边流连忘返很或者是装的,看他分化蒋琬、费祎的手腕也毫不是什么都不懂,但综合看起来也算不上多卓越的皇帝,连他都不克情愿于虚君之位,中才以上之主可想而知。诸葛亮作为一代伟器、不世奇才,又因机缘巧合拥有刘备托孤的伟大权势,连他如许得天独厚的前提,处心积虑重建的经典君相体系也不外能在身后维持一代人的规模,其他人没有如许的前提,更是弗成能重建。


可见这种经典的君相体系,从设计伊始就对君臣的要求都太高,大部门时候其实是蜃楼海市,只有在非常特别的情形下才有或者显现,诸葛亮胜利的失败和刘禅失败的成功为这种体系正式宣判了死刑。君主专制轨制有其自生的运行逻辑,即络续地趋势加倍专制,想要反拨和阻止,只能生效于一时,却无法改变这个大趋势,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大的悲剧。


回过甚来再看刘备托孤。刘备的根基盘是荆州集体,后来又加上了东州集体,他称帝的时间不外两年,在两个集体中的正当性储蓄还严重不足,太子刘禅又还不到二十岁,难以应付复杂的局势,一个失慎就有或者导致蜀汉政权支离破碎,那样他们刘家的下场会非常不妙。他从一个汉武帝式的皇帝的视角来看,认为需要时宁肯让诸葛亮以皇帝的名分把握实权(因为以他的见识,他找不到皇帝集权以外的体式),如许能够应对危局,也能给刘家留一条活路。


诸葛亮也并非是一味的愚忠,而是筹算在蜀汉答复经典的君相体系,如许的话他能够不消从新储蓄正当性,而凭借刘备已经储蓄的正当性来统治蜀汉。他能够用刘禅来当权势的化身,本身把握实权,应对蜀汉的困局,比及形势不乱后,他就能够着手奠基经典君相体系,而且想法子形成轨制持续下去,若是成功了,就能够将陷入成长悖论的大一统帝国带出死局和泥潭。认为刘备潜伏刀斧手的是用看明清鄙陋政治的目光去看三国的君相制衡,把三国时代当成了社会各方面都完全分歧的明清来对待,缺乏汗青的目光。


图:成都武侯祠


君臣二人,想必还有史书不曾记录的一番言语,最终君臣之间杀青了默契,刘备号令太子刘禅父事诸葛亮,称其为“相父”,诸葛亮也义无反顾,总揽大权,重建了幻想中的轨制,前人几回赞美刘备与诸葛亮是千古君臣相知的范例,看来诚不我欺。然则,因为经典君相轨制自己的缺陷,诸葛亮最终回天无力,他重建的轨制虽不克说人亡政息,但在一代人之后依然寿终正寝,其“诚心诚意,死尔后已”的精神愈发显露出无限无尽的悲剧意蕴。


西晋今后,尚书彻底庖代三公,成为新的宰相,但已经没有了自行征辟官属的权力,皇帝的新秘书机构中书省和垂问机构门下省也都获得部门相权,宰相轨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改变,这时宰相之权固然被分成三块,但因为三省之职一样都是士族充当,对皇权仍有必然的制衡力量,到隋唐时代,皇权在三百年的宁靖之世将士族驯化,士族损失了最贵重的自力性,相权才真正进一步衰落,唐朝皇帝给官员加“参预朝政”衔,后来成长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有了这个头衔的官员才有议政权,但三省长官未必有“参预朝政”的头衔,这又将宰相的议政权(参预朝政)和监视百官执行权(三省长官)剥离,并且“参预朝政”往往同时录用多人,进一步涣散其权力。到了宋代,又将本来内廷由太监充当的枢密使一职外化为朝廷官职,枢密使领衔的枢密院成为专管军事的机构,政事堂宰相们手中的军事权被分给了枢密使,相权又一次下降。


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索性取销宰相,只以内阁大学士为高级垂问,固然后来内阁大学士的权势也逐渐增进,有时看起来像宰相,但他们只有名正言顺的议政权,没有名正言顺的监视百官执行权,并不是真正的宰相,宫里的皇帝、太后甚至寺人都能够赶过于他们之上,到了清朝更是连内阁都靠边站,设立离皇宫更近、更轻易皇帝擅权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地位更低,完全成为皇帝的传声筒。


综观君相轨制演变史,能够说宰相对皇帝的制衡越来越弱,固然偶有唐太宗与魏征如许的同伴再现了部门的经典君相体系的精神(轨制上则相差太远),但从大势上来说,经典君相体系弗成避免的走向没落和消亡。后来的皇帝不只是权势起原,也成了实际政治难以避免的存在,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施展的都是消极感化,越来越成为理性行政的阻碍。近代今后,只有当权势起原从皇权改变为民权,理性行政才能削减损耗,通顺无阻。


所以,诸葛亮能够说是经典宰相的回光返照,是经典宰相的挽歌,也是最后一位经典宰相。


本书简介

本书拔取三国时期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从权力轨则、道统之争、区域矛盾、阶级升降等角度切入,以个别的抗争事迹折射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作者简介

桓大司马,本名彭治宇,资深汗青研究者,主攻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力运营公家号“文史宴”,群集学界表里汗青研究者,致力于为汗青卸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