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孙卫国评《壬辰战争》|一部有趣而稍显偏颇的“壬辰战争史”

时间:2020-03-29 01:32:54 栏目:古今

《壬辰战争》
[加] 塞缪尔·霍利著
方宇译
后浪丨民主与扶植出书社
2019年7月出书
504页,99.80元
━━━



文︱孙卫国



1592年5月23日,丰臣秀吉吩咐十五万大军,分为九个军团,渡过对马海峡,动员侵朝战争。明朝很快应朝鲜王朝恳求,派大军赴援。战争吵续七年,直到1598年12月,日军最后一批撤回,方告竣事。这是近世东亚所发生的一场世界性大战,随后参战三国的政治款式都发生了巨变,对近世东亚的汗青走向有着深刻影响,余波一向陆续到今天。这场战争不光引起中日韩三国粹者极大存眷,对西方学者也有必然吸引力,出书了几部英文著作,加拿大籍学者塞缪尔·霍利(Samuel Hawley)的《壬辰战争》(The Imjin War)即个中对照主要的一部,且被译成了中文,理应赐与适当的学术评价。


塞缪尔·霍利
与其屡遭退稿的畅销书

塞缪尔·霍利出生于韩国首尔,在加拿大读完大学和研究生,之后又回到韩国,曾任延世大学助理传授。他发现,壬辰战争对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几乎不为人知”(新版“前言”页1),于是,花了四年时间,在2003年完成书稿。他“将本书描述为面向公共的通俗汗青读物”(同上),故关联“文学掮客人和出书机构”,却获得四十七封拒绝信。最终于2005年10月,由英国皇家亚洲协会韩国分会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结合出书。第一版两千册,很快售罄,2008年再版,2014年推出修订版。作为一部论述远离西方的古代东亚战争的英文通俗读物,如许的发卖业绩相当可观。中译本“出书跋文”赞美本书“是一部史诗,一部关于朝鲜这个‘艳丽而悲痛的国度’的史诗”(页493),评价之高,无与伦比。

全书以..侵略朝鲜的战争经由为主线,以片子蒙太奇的体式,穿插介绍发生在中、日、朝三国间的国度大事。既有朝鲜疆场上拼杀的战争场景,也有发生在三国后方的战争预备、党争事件、三国间的交际往来,还有琉球、菲律宾与..之间的纠葛,以立体的体式,完整地将这场东亚世界大战的多重层面论述出来,文笔生动,惹人饮茶入胜,是一部关于壬辰战争以及近世东亚史主要的通俗汗青读物。



特点:
一部以文学手法写作的汗青著作

塞缪尔·霍利在韩国完成本书,他自言以《壬辰战争》为书名,乃是“鉴于本书首要依据的是朝鲜资料和朝鲜人的视角”(《媒介》,页2),但他西方人的身份,使得本书跟一样韩国人的著作又有所分歧。中日韩三国粹者在研究这场战争时,都不免受到各自民族国度认同的限制,对战争的论述总会有一些局限,塞缪尔作为一位“局外人”,如许的限制会少好多,这也就决意了本书的特点。
第一,本书中文译名《壬辰战争》只是英文书名的正题目,没有翻译的副题目“Japan’s Sixteenth-Century Invasion of Korea and Attempt to Conquer China”(“十六世纪..对朝鲜的侵略及其征服中国的贪图”),呈现了本书的首要特色:以..侵略朝鲜的战争进程为首要线索加以论述。尽管作者自陈试图以朝鲜人的视角来写,其实并非完全如斯。战争是..丰臣秀吉动员的,以丰臣秀吉为中心,..侵略军的动作作为本书首要论述脉络,朝鲜与明军的动作都是被动应对,论述时也是作为次要和辅助性的。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整本书的核心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子嗣情形、心路进程、小我喜欢、行为习惯等都成为全书存眷的重心,组成全书论述的一条主要线索。作者看来这些都与战争走向亲切相关。即如1589年6月,他的长子鹤松出生,取名“舍”。1591年9月,舍病死。四个月后,他收二十三岁的外甥秀次为养子和继续人,传关白之位于他,本身做了太阁。因为没有直系子嗣,丰臣秀吉感觉很有需要完成征服明朝的义务,因而他决意动员侵朝战争。1592年8月30日,母亲大政所病逝,他非常悲伤,侵略中国的野心也大打扣头。1593年8月29日,秀吉侍妾淀殿在大阪再诞下一子,取名为“拾”,即后来的秀赖。秀吉对儿子的关心胜过朝鲜战事,他遂脱离朝鲜战争批示部地点地名护屋,直到作古,再也没归去。在作者看来,是否有直系的继续人,摆布着丰臣秀吉的侵朝决心。同时,对秀吉的小我喜爱,如讲究茶道、痴迷能剧,在论述大战之余,总不惜文字,呈现他的生活体式。

更为主要的是,本书一向坚信1592年5月,丰臣秀吉派..九个军团侵朝的最终目的是打通朝鲜半岛的道路,攻入明朝,最终占领北京。当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等率部进入汉城时,丰臣秀吉接到战报,迟疑满志,认为攻占北京指日可待,因而给养子秀次写信,分二十五条勾勒他竖立国外帝国的规划,此即所谓“二十五条觉书”。他认定朝鲜之役胜利在望,“朝鲜将是继本州、四国和九州之后,..的第四个‘岛屿’”(页131),进而在信中放置据守毂下、汉城、北京的人选,显得自信满满,十分嚣张。当封贡和谈失败之后,1597年第二次动员侵朝战争时,“前一次的目的是先征服中国,再征服全亚洲,而第二次入侵只是为了争取地盘”(页321)。与此同时,书中对日军九个军团和批示官的情形,尤其是第一军团小西行长与第二军团加藤清正,赐与了非常仔细的论述。

有关封贡和谈,在作者看来,几乎能够说是小西行长与沈惟敬、谢用梓、徐一贯等所设的一个极具诳骗性的圈套。因为小西行长、内藤如安窜改了明朝的要求,按照他们认为丰臣秀吉的喜欢加以陈述;而宋应昌与沈惟敬等又将..的要求,循着明廷可以接管的条目窜改。双方都欺瞒了上司,乃至最后当明朝封爵使来到大阪城行封爵礼,西笑承兑翻译明神宗封爵圣旨时,丰臣秀吉才最终领略所谓的“封贡”完全不是他所设想的模样,就地发飙,和谈失败。对双方为何要行如斯欺瞒之事,作者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其时窜改文书是交际上相当遍及的老例,窜改者并没有感觉不该该做;另一方面丰臣秀吉自认为是,部下很难有机会陈述实情,明朝与朝鲜使臣也没有机会禀报实情,故而最终成为一场闹剧。如许的诠释,逻辑上说得通,为厘清封贡和谈的迷雾,供应了一种思路。

第二,作为一部战争史,篇章构造放置,本书具有很纷歧般的特色。整部书对主要战争虽有存眷,但并不将其作为论述节点,反而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或许言辞,作为章节的题目。用叙事的体式,完整地呈现这场战争的发生、成长、转变以及最后的落幕,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如许的写法,相当成功。

从章节放置来看,诚如前面提到,全书六个部门。第一部门“东亚三国”介绍十六世纪东亚三国传统的中华世界秩序,朝鲜与明朝宗藩关系的特征,奠基全书的根蒂。第六部门“余波”,简述战争的影响,梳理战争以来东亚三国国际关系的转变以及战争对目前三国关系的影响。中央四个部门是跟战争切实相关的。“战争前夜”重点论述战争的汗青配景、..戎行的建制,并剖析丰臣秀吉侵朝的原因,朝鲜戎行情形和国内政事状况。“壬辰倭乱”论述1592年日军侵朝经由、首要战争、朝鲜之抗击、李舜臣水军的胜利、朝鲜义兵之蜂起。在作者看来,丰臣秀吉原本决心满满,要率大兵直入明朝,但因为李舜臣水军大北日水军,隔绝了日军海上供给线,使得丰臣秀吉失去了攻击的意愿;义兵蜂起,拖累了日军的攻击,日军将领也失去再攻击中国的意愿。“僵局”横跨时间最长,从1593年春起头到1597年夏,包罗明朝出兵经由,李如松取得的平壤大捷,遭遇的碧蹄馆之败;日军撤出汉城,明朝派两使臣前去名护屋,..使臣前去北京;明朝封爵使的前来,丰臣秀吉之希望与失望;朝鲜国内之党争等等诸多事情,重点存眷明军的救援和明与..的和谈。“丁酉再乱”首要论述和谈失败之后,丰臣秀吉再度派兵侵朝的目的、与明朝联军的斗争以及日军最后撤军的情形。

与此相关的主要战争,如日军首次侵朝战争、李舜臣水军抗击战、明军平壤大捷、碧蹄馆之役、晋州之役以及后期的几回大战,在全书目录中并无施展,全都融于整个论述之中,给人完全分歧的印象。必然意义上,解说这些战争固然主要,但不足以摆布整个战争的态势,只是战争中的一环罢了,显露出作者高明的讲故事的能力。

第三,本书有强烈的全球史视野,存眷的不只是中日朝三国战争,还涉及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暹罗、印度、琉球等国,实际上是其时丰臣秀吉所能认识的整个世界的战争。

全书论述先从1543年汪直(书中译为王直)给..种子岛主时尧介绍火绳枪下手,葡萄牙的火绳枪传入了..。十六世纪六十年月,火绳枪以每年数千支的速度流传到..各地,为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供应了火器。当丰臣秀吉乘隙攫取大权并统一..全境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朝鲜和明朝。战争中,双方火器的使用,显露出这场战争完全分歧的特点乃是由冷火器时代进入热火器时代,展示了西方军事手艺身分的主要影响。上帝教徒成为日军主力,以小西行长为首的第一军团和黑田长政的第全军团,几乎能够说是上帝教徒为主的戎行,成为日军侵朝的主力军队之一。书中穿插论述菲律宾总督几回与丰臣秀吉的交往,成为战争中的一个弗成或缺的身分。尽量在明朝戎行中,也看到刘綎军队中有暹罗兵、琉球兵,成为一支 “多国军队”。战后,被掳朝鲜人作为奴隶被卖到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区域,成为影响深远的事件。这也将这场战争的全球性意义揭示出来,更深刻地展示了它的影响力。

总之,本书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作者既存眷远大的战争排场,也对最主要的人物——例如丰臣秀吉——的小我生活、心境转变赐与相当的存眷,两相连系,更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作者自承本书是以文学手法来写作的一本汗青著作,如许的定位相当正确。


瑕玷:
正视日韩而忽略中国

本书长处凸起,瑕玷亦显着。应该说,作者对..史和韩国史有对照精湛的认识,但中国史则缺乏根基素养,最大的问题,就施展在对明朝将士的无视。

第一,书中有关中国史的论述错谬甚多,对明朝与明军的评价过于负面。全书对明朝将士的功勋几乎未作一定性的论述,老是强调消极影响。

第一部门介绍明朝汗青配景,谈到十六世纪的明朝,“它宏大、富足、令人赞叹,是浩瀚偏远国度名义上的宗主国。不外,它固然看上去无所不克,实际上已经羸弱不胜,政治、经济和军事毛病导致国内危机四起,少焉不得安谧……从16世纪70年月到17世纪第一个十年,危机几乎成了屡见不鲜”(页30)。对明朝根基熟悉十分消极,评价相当负面,一开篇就定下否认论调。下文凡是提到明朝的事情,都以否认立场作出评说。

讲到明朝火器时,作者说,“明朝固然兵多将广,却缺乏进步的火器,只有旧式的佛郎机铳和做工不良、或者在枪手脸庞炸裂的鸟铳”(页81)。这种说法施展出作者对明朝火器缺乏根基认识。事实上,明朝其时的重型火炮,远比..的火绳枪优胜。李如松攻城之时,明朝火炮冲击,日军基本无法招架。作者进而扼杀明军援朝的功勋,说:“需要强调的是,明军的参战并非决意性身分,..人的失败是弗成避免的,明军的到来只是加速了它的到来。”(页216)

作者对明军将士的评价极为负面,“和绝大多数的明朝士兵一般,李如松的远征军首要是有雇佣兵和征召来的流民、造孽之徒或时运不济的农民构成。他们的爱国之心十分稀薄,参军的首要目的是获得食物、金钱和搜刮战利品的机会,所谓的军纪不外是上级军官的灭亡威胁,不然他们经常目无王法,有时对友军的威胁甚至比对仇敌还大”(页227-228),进而否认明朝出兵的意义,“固然明朝尊敬东边赤胆忠心的属国,它的生死却不是明朝最为关心的。明朝首要的方针是珍爱本身的界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朝鲜人从中国人那边获得的军事施舍必定比他们恳求的要少,而由此带来的麻烦比预想的更多”(页228)。这些只是笼统的论断,并没有举出具体事例。


事实上,明朝派往朝鲜的军队,是其时最精锐的军队,由辽兵、九边兵、南兵、西南夷兵等构成。壬辰援朝时,稀奇给兵部侍郎宋应昌加经略衔,为最高统帅;朝中最具威望的总兵李如松为提督,手下也都是身经百战、意气风发的将领。丁酉再乱,明朝吩咐的依然是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朝中精兵,却被视作雇佣兵和流民,显露作者的蒙昧!明朝出兵完满是出于宗主国的义务,对峙宗藩关系中的“事大字小”原则,从维护藩属国朝鲜的好处出发,朝中从未担心..会威胁边境的平安。若是作者通读过《朝鲜王朝宣祖实录》通篇记录的对明朝“再造藩邦”的恩典,毫不会得出那样毫无凭据、肆意贬低的结论。

第二,依从..、韩国的说法,对..戎行与韩国义兵的感化过于强调,完满是..、韩国粹术定义法的翻版。

诚如前面提到的,作者无视明军的功勋,赐与十分消极的评价,因为作者实际上是在韩、日学术研究根蒂上的综合陈述,反映当下..、韩国粹术界评价这场战争的根基论调,他们强调明朝的衰败与明军的贪婪,丝毫看不到明军的英勇善战。若是与书中对朝鲜的论述对比,如许的判断就更有依据。

尽管全书以..侵略为主线加以论述,但对朝鲜的情形也十分正视,评价相当积极,正视李舜臣的水军与朝鲜义兵的论述。作者稀奇强调,日军侵朝首先在水军上失利,没有壮大的水军,是丰臣秀吉侵朝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朝鲜庆尚道右水使元均与左水使朴泓在日军入侵之初,凿沉战舰,抛却抗击,但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与右水使李亿祺结合作战,多次击败日水军,甚至于被作者视为起到要害性感化。1592年6-8月间,李舜臣批示的水军多次击败日水军,朝鲜水军把握了黄海的制海权,阻断了日军打通黄海的水上运输线的贪图,从而使得日军粮草无法实时供应。随后作者对李舜臣的军功,赐与相当充裕的论述和极高的评价,将之视为击败日军最首要的身分之一。同时,稀奇强调,各部日军在各道碰到的朝鲜抵制力量来自三方面:义兵、僧兵和从新集结的官军。1592岁首夏,各地义兵蜂起,首领多是两班阶级。主要的义兵显现在庆尚道,金沔、郑仁弘、郭再佑、高敬命、金千镒、赵宪等义兵首领起头涌现。作者指出,日军占领平壤今后,执政鲜半岛上只占有从釜山到平壤的交通要道四周狭长的地带,其余大部门区域大多由朝鲜义兵掌握,日军处于对照被动的田地。书中提到:“1593年岁首,..侵朝军的势头起头削弱”(页225),“他们执政鲜的有生力量不足以镇压处所义兵,巩固对半岛的统治”(页225-226),对朝鲜义兵的感化赐与极高评价。

综合而论,李舜臣的水军战绩虽然值得一定,然则诚如书中强调的,丰臣秀吉一起头就不注重水军扶植,在十五万侵朝大军中,水军只有一万人,日军首要军队是陆上步卒,陆上斗争才是决意战争胜负的要害。尽管朝鲜义兵在两次晋州之役、幸州之役中曾与日军正面临抗,甚至取得过局部斗争的胜利,但都不足以扭转整个战局。事实上,最为要害的战争,如平壤大捷、碧蹄馆之役、稷山大捷、岛山之战、泗川之役等,以及最后的露梁海战,都是明军作为首要力量与日军正面斗争。与此同时,1593年春,李如松取得平壤大捷,小西行长等率部如潮流般退回汉城;1597年10月,杨镐取得稷山大捷,击败了黑田长政,隔绝了日军北上,解救了汉城危机。这些真正摆布整个战局的战争,明军的英勇示意才是决意战争胜负的要害。明军战绩在《朝鲜宣祖实录》等史估中有十分详尽的记录,战后朝鲜君臣频频强调明朝“再造藩邦”的恩典,甚至于为明军将领立生祠供奉,就是明证。

第三,本书参考文献,根基上是以二手材料为根蒂,很少探研原始材料,尤其对原始华文材料,几乎未作深入考查,完全无视中文学术功效。

诚如作者在新版“前言”中所说,有一位韩国人金景美每周两次为他翻译各类朝鲜文资料,这是他写作本书主要的资料起原。看起来,似乎作者阅读韩文的能力有限,他阅读华文尤其是古华文的能力,也值得猜忌。在参考文献中,几乎很少有原始的华文书籍目录,英文、韩文与日文著作是他写作本书的首要资料起原,具体分为三部门:西方人的英文著述;..人的英文著述;日文和韩文著作。参考文献目录十四页,没有一本中国粹者的著作。尽管书中也说起《明神宗实录》,参考文献中并未列出来;貌似也有几种朝鲜人的文集,但作者并纷歧定卖力阅读过。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本书最主要的资料,除了英文著作,就是日文与韩文著作,因而他对这场战争的建构,是基于韩国、..学术界的研究功效,反映了他们的学术研究状况,而丝毫没有存眷中国粹术界的研究功效。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反映出中国粹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国际话语权,解说中国粹术界研究的滞后性,我们需要好好反省。

总之,本书参考英、韩、日文资料,以..侵略朝鲜为首要线索,同时将朝鲜李舜臣的水军与朝鲜义兵视作战争要害身分,却轻忽了明军进献。某种意义上,它是韩、日学术功效直接影响下的产品,尽管有私见,很难说是真正的“史诗”,但也不失为一部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的通俗汗青读物。



孙卫国

南开大学汗青学院



·END·


本文首发于《彭湃新闻·上海书评》,迎接点击下载“彭湃新闻”app订阅。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接见《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