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唐玄宗开元29年,编制官员近1.9万,1万是买的…

时间:2018-10-17 22:30:38 栏目:古今

唐玄宗开元29年,编制官员近1.9万,1万是买的…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唐玄宗开元29年,编制官员近1.9万,1万是买的…

配图 唐朝壁画



今天说唐朝官场有5点小荒唐?



01、泛滥成灾的“斜封官” 


唐中宗时期,

有一种政府官员叫“斜封官”,

是非经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

是时人对这种官员蔑视性的称呼。 


所谓“斜封官”,

实际上就是花钱买来的官,

最初是深受父母钟爱、自封皇太女、恃宠骄横、权倾天下的安乐公主,

以皇上名义公开卖官鬻爵搞出来的玩意儿,

其得名源于这种官员的任命书不好从正门发出,

是从皇宫的侧门发出,

并且斜着封口送到主管部门的。 


斜者,不正也,

说明这种官职来路不正。 


斜封官虽然狗肉上不得席面,

也为朝野正直人士所不齿,

但价格却不菲,

一个至少三十万钱。 


卖官鬻爵的巨额收益,

让宫里的女人都得了红眼病,

安乐公主干得,

咱们为毛干不得?

于是,韦皇后、长宁公主等公主,

以及皇后妹妹郕国夫人、上官婕妤、婕妤母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  、陇西夫人赵氏等人,

纷纷受贿售官,

唐中宗的宠妃也不甘人后,

明里暗里地做起了卖官鬻爵生意。 


这样的生意,

这帮人一年竟然要做四次,

还因此诞生了一个叫“四铨”的专有名词,

一些官位不够,

便设双职或者多职,

搞得时人去某衙门见某某书记,

都免不了要被问:

你是要见王书记,还是李书记,还是张书记?

来人如果说别的书记他都不见,

他只见第一书记,

得到的回答是:没错,他们都是第一书记!


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现象,

为什么偏偏拿它说事?

因为这种荒唐的官员任命模式,

实在是太毁三观了,

仅数量就超出“正规”官员的许多倍,

每年竟然多达数万名,

以至于到了“三无坐处”的地步。 


这里的“三”,

指的是宰相、左右台御史、员外官,

由于大大超过了编制

衙门里都挤不下,

官员上班的时候竟然连坐处都没有,

把办公室挤成了沙丁鱼罐头! 


据《资治通鉴》记载,

由于大肆卖官鬻爵,

要授官的人太多,

现有的官位严重不够,

把之后三年的空缺都提前占了——

授擬不足,逆用三年阙。 


后来的唐玄宗时期,

开元二十九年,

朝廷核定过一次官员的编制定员,

全国官员正式编制名额应为18805人,

其中京官2620人,

地方官16285人,

可之前的“斜封官”每年就达数万名,

超员之多,

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唐玄宗开元29年,编制官员近1.9万,1万是买的…


02、负薪求官


洛阳殖业坊内有一座古墓,

据说是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墓,

墓北面有一排商铺,

第一家铺子的老板名叫赵仁奖,

这人虽然没文化,

但做生意是把好手,

赚了不少钱,

便想弄个官做。 


也不知他怎么认识了一个宦官,

便叫这个阉货朋友帮忙,

给他谋个一官半职,

宦官朋友对他说,

为了增大保险系数,

咱们两条腿走路,

除了我帮你运筹,

你自己也得出把力,

让他去自荐。 


于是某一天,

皇宫门前出现了一个身背一捆柴火的人,

大喊着要见皇上,

那人便是赵仁奖,

他听了宦官朋友的提醒,

自荐来了。 


这不是他的发明,

古已有之,

叫“谐阙”,

是除了科举考试之外的另一种谋官方式。 


所谓“谐阙”,

就是直接去见皇上,

献上宝物的同时献上对国家发展有利的“锦囊妙计”,

如果皇上认为你说得对,

马上给你官做。 


给皇上上书,

提出你的治国方略,

也包括在内。 


史上比较有名的“谐阙”,

是武则天长寿元年,

襄州一个姓胡的人抓了一只乌龟献给武则天。 


一只乌龟,

算什么宝物?

他这只乌龟,

还真的与众不同,

肚子上竟然有“天子万万岁”五个红字! 


可惜这个姓胡的,

挖空心思来了这么一出,

做梦也没想到被当时在场的宰相李昭德识破,

李昭德找来一把小刀,

几下就把那几个红字刮掉了,

原来是用红漆写上去的! 


也就是说,

要想直接见到皇上,

首先得有一个宝物当敲门砖,

赵仁奖背的却是一捆柴,

难道皇上缺柴烧? 


万万没想到,

唐中宗还真把这捆柴当成了宝贝,

因为赵仁奖说他这捆柴,

可不是一般的柴,

是能够“助国家调鼎”的柴,

所以他自己不敢用,

特地拿来献给皇上,

献给国家。 


如此求官,

是不是有些荒唐?

唐中宗却不这么看,

他说“负薪是愿为国家效力的标志,

说明赵先生有宰臣之心”,

当天便封了他一个监察御史,

让他到御史台去上班。 


人家吃的是小商人饭,

操的却是宰臣之心,

这样的人民多好啊,

多难得啊,

不让他做官,

简直天理不容! 


那么赵仁奖到底有何本事呢?

他会唱歌,

而且只会唱一首名叫《黄獐》的歌,

这首歌,竟然还被史官记录了下来:

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 


由于他除了会唱这首歌,

其他什么都不会,

连开会做个笔记都做不到,

到睿宗朝时被降职为上蔡县丞。 


有一次他到京城出差,

借机去拜访御史台的老同事,

御史倪若水对同事杨茂直说,

这家伙纯粹是个蠢货,

既胡作非为又卑劣无能。 


他们看不惯这种人,

便上书弹劾,

中书令姚崇说,

原来只会唱《黄獐》的就是他呀,

便改任他为州悉县尉,

并叫他立即赴任。 

据说赵仁奖在御史台任职期间,

因为没有别的能力,

只好给同事们唱《黄獐》歌,

而且还有些自鸣得意,

意思是你们虽然办事能力比我强,

但你们不会唱歌啊。 


赵仁奖初任监察御史的时候,

到朝中权贵那里去道谢,

几个朝士陪同他去,

路上遇到一个胡人背着两捆柴,

一个朝士说,

这个胡人应该授以殿中御中,

有人不解,

那个朝士说,

赵仁奖仅背了一捆柴,

便被授予监察御史,

这个胡人背了两捆,

当然应该授以更高官职。 


那个朝士的话,

与其说是对赵仁奖的讽刺,

不如说是对这种荒唐的授官制度的讽刺。  




03、没事瞎折腾


姜师度,河北人,

中过明经科,

唐玄宗时期官员,

担任过的官职一大串,

易州刺史、河北道巡察兼兼支度营田使、加银青光禄大夫、大理卿、司农卿、陕州刺史,

等等等等。 


这人以清廉著称,

不贪污不腐败,

清廉倒是清廉了,

却喜欢瞎折腾。 


比如在任沧州刺史兼按察使的时候,

当地并无河道,

即使有也只是小河沟,

无法行船,

各种运输依靠陆路,

他下令开凿河道,

修筑堤坝,

往河道里灌水,

用以运输粮食,

搞得州属各县苦不堪言,

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却毫无效果。 


由于他是“老大”,

没人约束,

也没人敢约束,

导致他的瞎折腾变本加厉,

接着又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

擅自改变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

命令百姓在鲁城县内开垦水田种水稻。 

水稻倒是长起来了,

稻穗却被螃蟹吃得精光,

眼看颗粒无收,

又命令老百姓去捉螃蟹,

老百姓被折腾得够呛,

就“送”了他一首歌谣:


鲁地一种稻,一概被水没。

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


瞎折腾的后果如此严重,

按理说他应该有所收敛,

至少以后在“标新立异”时,

应该与其他官员开个会讨论一哈,

来个可行性研究,

可他不,依然靠拍脑袋做事。 


更荒唐的事情,

发生在他任陕州刺史时,

有一天他一拍脑袋,

说他想到一个妙计,

按此行事,

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 


他所说的妙计,

是在粮仓旁边建一座注楼,

然后从粮仓处开始建槽,

一直建到河边。 


建这个槽干什么用呢?放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可是米不是水呀,

再说那通往河边的槽可不短,

长达数千丈,

让米自然流动这么长的距离,

除非那些米长了脚。 


那些米既没长脚,

也听不懂人话,

不明白人类的心思,

所以走着走着就不走了,

堆积在槽里,

姜师度只好安排人力,

拿着这样那样的工具往前推。 


这样一来,

不但损耗很大,

有的米竟然被“碾”成了粉末,

大风一吹,

白色的“沙尘暴”冲天而起,

可壮观了! 


有人做过估算,

传送一槽米,

至少损失百石,

折合成钱上千万。 


尤其荒唐的是,

这些损失,

他竟然叫负责“槽运”的人赔偿,

那些人把家产陪光也不够。 


他倒是很“通情达理”,

知道他们确实赔不起,

就让他们自己报损耗,

那些人当然不傻,

尽量往少里报,

这样倒是赔得起了,

可是国家的损失就大了,

后来因为这种方法太害人,

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如此荒唐之事竟然没人问责,

还被史官以“歌颂”的形式记录下来,

真是匪夷所思!    



04、攀比成风


开元二十三年,

洛阳五凤楼举办大型宴饮活动,

唐玄宗也去了。 


也许都想看看皇上尊容的缘故,

那天可谓万人空巷,

楼下观者如云,

秩序相当混乱,

负责警卫工作的金吾卫拿棒子乱敲,

也无济于事。 


唐玄宗很生气,

高力士便推荐了河南丞严安之,

这人一向果断严厉,

叫他来维持秩序,

一定比金吾卫管用。 


严安之果然有办法,

他在五凤楼下画了一条线,

然后高声宣布,

越此线者立斩不饶! 


三天聚会时间里,

没有一个人敢越过那条线,

于是,严安之和他的“严公界境”,

同时传遍了全国。 


在《新唐书》中,

严安之是以酷吏的形象出现的,

说他在当河南丞的时候,

给犯人用刑时专门打犯人身上肿烂的地方,

打得血流如注他才高兴。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

当时的官场大兴攀比之风,

严安之和一个叫崔谭的,

都为京师所在县的县尉时,

不但平时互相攀比,

竟然还把攀比之风带到了对待犯人上:


严安之、崔谭俱为赤尉。谭力行猛政,恐安之名出己右,每事欲先之。安之使五伯执大杖引前,谭则益粗其杖。安之越粗,谭亦转粗之。如此,大如椽,力不能举。


大意是说,

这两人同为县尉的时候,

崔谭对犯人爱用酷刑,

严安之也爱,

两人都想压对方一头,

看谁更酷,

当严安之用一根大棒殴打犯人时,

崔谭就用一根更大的,

严安之一看对方压过了自己,

便去做了一根更粗大的,

两人便这样比来比去,

导致打人的棒子越来越大,

直到大如房梁,

衙役们举都举不起来。 


粗是比不下去了,

严安之就换成小棒,

崔谭立即换了一根更小的,

直到后来比筷子还小。 


犯人们可高兴了,

可是没高兴太久,

他们就换了一种玩法——

严安之干脆不用棒子打了,

让衙役直接用手招呼。 


崔谭傻眼了,

“果不能学”,

总不能命衙役把手削掉一部分吧!   



唐玄宗开元29年,编制官员近1.9万,1万是买的…


05、拼了命也要升官


唐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五品以上才算是官,

做官要做到五品以上,

才挺得起腰杆,

人们也才会把你当个官儿,

才瞧得起你。 


对不少官员来说,

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那时的宰相,

也才是正三品。 


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

只有做到了五品以上,

才算高级干部。 


只有做到了五品和五品以上,

也才能实现:

工资基本不用,

原配基本不碰,

庭院基本靠送,

官轿基本私用。 


挖空心思往上爬,

便成了低级官员的“终极使命”。 


武则天当政时期(啰嗦一句,虽然武则天篡位后改唐为周,但因“周朝”存在时间太短,史学界不承认这个“朝代”,所以武则天统治时期仍属于唐朝)

有个名叫甘子布的,

虽然年仅十七岁就当上了左卫军里的一个参谋长,

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

却是个七品芝麻官,

然后就一直原地踏步,

升不上去,

愁得他茶饭不思,

竟然愁出病来! 


他可病得真不是时候,

差点失去跟武则天到嵩山封禅的大好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

运气好的一辈子能遇上一次,

运气不好的,

一辈子也碰不到一次。 


不能去就别去呗,

请个假就行了呗! 


这可不是请假那么简单,

因为去与不去,

关系到今后的前程! 


虽然跟着皇上去封禅不一定个个都会升官,

但是这是一个向皇上表忠心的机会啊,

忠心表得好,

皇上一高兴,

升官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他决定哪怕拼了这条命,

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病了不能走路,

连车都坐不稳,

怎么办?

这点小问题,

难不倒他,

他把自己绑在驴车上,

视死如归地加入了封禅的队伍。 


据说,老甘的“无比忠诚”,

把武则天感动得热泪盈眶,

抓住他的手哽咽着说了半句话:

“老甘是个好同志…” 


封禅回来后,

老甘如愿以偿地升了官,

武则天特旨将他恩加两级。 


梦寐以求的五品官倒是当上了,

可是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由于未能经受住长途颠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考验,

他回家以后病情加重,

亲戚邻里来道喜,

连床都起不来了,

贺喜的客人还没走就一命呜呼,

连新官帽和新官服都没来得及穿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