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

29 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 P8 之一,我想分享 8 点成长经验

时间:2018-07-23 08:53:50 栏目:美食

29 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 P8 之一,我想分享 8 点成长经验


今天这篇文章,我前后读了 3 遍,主人公是阿里最年轻的 P8 之一,工作五年连升三级,他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场心得,非常接地气,我们整理了 8 点,真诚地推荐给每一个渴望成长和进步的职场人,希望能带给你力量。

常识君|有话说


29 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 P8 之一,我想分享 8 点成长经验


他今年 31 岁,毕业后就进了阿里巴巴,工作五年内从 P4 晋升至 P6、P7、P8。


我和他很少聊到工作,但总觉得他有很棒的职场心得,应该分享出来,于是有了这次采访,希望对职场新人有所帮助。聊了 3 个小时后,发现对我这个工作多年的人也很有启发。


01 


保持好奇心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我 06 年进入大学,专业工业设计,10 年毕业。读大学的时候,我的知识,并不主要来自老师,而是来自电驴。


我每天可能十几个小时一直在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料视频,由于我的专业偏设计类,我会在网上找一大堆的,比如电影的概念画、原画集、插画集,下来自己临摹。


慢慢的塑造了自己的造型和审美能力。之后去看各种各样的电影,对电影特效感兴趣,开始学视频制作。画画画久了,又去学 coding。


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信息会主动来找你。那个时候找到资料会很珍惜。


我通常都是遇到问题,去找资料,花一个通宵去实践它。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下一个挑战。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我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它给了我两点启示:


1.知识对我来说不再稀缺,稀缺的只是好奇心。


它让我建立了获取知识的自信心。以前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你要特别努力,经过某次考试或者某种官方的认证才能够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而现在知识就在那里,只要你想要随时都可以拿到它。


2.它影响了我看待人与人之间,看待和权威间的关系。


因为信息是平等的,你和权威或者不是你专业领域的人沟通的时候,在信息的量级上就没有太大的鸿沟了,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平等对话。这使得我不太会去惧怕权威。


29 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 P8 之一,我想分享 8 点成长经验


 02 


如果环境不能给你帮助

那就靠自己去冲


刚开始进阿里巴巴的时候,其实我不太习惯。我觉得这里节奏比较慢。


对于这家互联网最优秀的公司之一,原本抱有期待,觉得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那段时间也是整个中国特别强调,或者说刚刚开始研发所谓的工匠精神。 以苹果这样的公司和产品作为榜样,对它倡导的优雅心向往之。


但真的进来后,发现做事方式和沟通效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专业和高效。


但是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好处是,我决定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如果环境不能给我帮助,我就靠自己去冲。


由于我开始讲的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来的对知识的自信心,我从心里觉得靠自己是可行的。


所以我觉得我刚入职场时,和很多年轻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先天对权威的东西并不那么在乎。


比如说我们做互联网产品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技术、资源问题做不了。或者是阶段性的目标可能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太一样。我那个时候完全不在乎这些。


我的判断标准并不是这件事情能不能成,或者能不能上线,而是这件事能不能达到我给自己设下的目标。


整个前一年多的时间是一个专业精进的非常快的阶段。然后也一直在做事情,做的很快。


入职两年的时候我完成了第一次晋升,到 P6。


29 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 P8 之一,我想分享 8 点成长经验


03 


凡事都多走一步

不断超越预期


我当时有一个小技巧,在我开始工作第一年就发现很管用。


就是我的每一个新项目,只要有新的人,我第一次合作的人,我就一定要让他们惊讶。


我觉得这个经验叫做多走一步。就是比你想象的多走一步。所谓的多走一步是全方位的。


在不同的项目里,多走的那一步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会根据他是谁、或者你的目标是什么做一个小的调整。


但最重要的事情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去做调整。而是他需要什么,你要帮他解决什么问题去做调整。


这个惊讶的点不一定会跟我的项目目标一致,我会这样来想问题:第一次合作大家要完成一个项目,那我第一优先级肯定是把这个项目做得非常好。


比如我们要去解决 GMV ,最后成交量的问题。那我首先会拆分:GMV  等于什么?等于有人来了,这个人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的客单价。我会在这三个方向去找机会点。


在前两年,领到一个任务时,往往目标已经确定。但我会去想这个事情到底对最后的目标起到什么帮助?在目标的哪个环节起到了帮助?除了这件事情以外,有没有比这件事情还能撬动最后目标的?


目标可以拆解成很多假设,我们做的事情是因为某个假设去完成某个目标。


在你工作前两年,别人往往不会再讨论目标,往往讨论的是 to do。但是所有的 to do 都来自于一个目标。从来没有一个项目的 to do 有多么精准,一定有更优化的空间。这是我的第一优先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