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永春作家(363)一叶一问

时间:2023-09-25 01:11:33 栏目:新闻

永春桃源,乡愁桑梓。

   一个山风与海涛交响的处所。


   永春人,

   朴质又灵秀,包涵又强硬。

   有“爱拼就会赢”的底气,

   有“无永不开市”的神话。

  永春文风就是这一气节的舒展

   这里展示现代永春抒写者的作品,

  展示他们的追寻与寄望。

 


在建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读幼儿园时学校旁边的茶园的茶香,那种香味至今仍然令他酣醉。

年少时经常看外公种茶,外公作为生产队的负责人,操劳事务,忙忙碌碌。

母亲是茶厂工人。那时茶厂实行工分制,谁干的活多,谁工分就高,妈妈记的工分很高。

妈妈经常去看墨绿,追随着去的小建民,甭提有多愉快,那一片片的茶园,那绿油油的茶香,总一向在他的脑海里。“妈妈,你身上的茶香真好闻。”

长大后,读大学了,难忘茶香的建民在大学时找到了做茶的机缘。

2013年,他读天津体育学院,出发前外公给了他几泡永春茶,圆结重实,进口生津。

身在异地,他天然而然跑到食堂,提来开水,泡上热腾腾的茶,与人分享,倍感甘甜。或许是人人也喝出了故里的味道,慢慢的,天津体育学院多了一群品茗人。

慢慢的,永春茶起头有了一些声名,起头有人找建民买茶了。

第一位顾客是刘师长,刘师长甚是高兴,奉送了他一些小礼品聊表心意。“永春茶有一股稀奇的味道,清香,爽口。”刘师长边品茶边颔首。第二次则成交一千多元,一位开俱乐部的天津老板。第三位顾客是在2006年,一群人相约茶都安溪打篮球友情赛,有个开茶店的球友,也找他买茶,此次成交让建民的心动了起来。

在一次成功做了笔成交额达六万多元的茶生意后,建民有了一个决意。

2008年,建民夫妻俩双双从大学教师岗位去职,回到故土,走上了做茶这条路。

就如许,从无到有,从一叶到一片,在谁人年月,佼佼不群。有人对他泼冷水:“你如许做很累,你完全能够轻松过活,干嘛非要做这事?”外人的话,倒让建民加倍果断。不光要做,并且必然要做好。甚至有个国度队的同伙想要带他到北京成长,他也决然拒绝了。

但不管决心多大,难题依然横在面前。他带着女友,砖一块块地搬,石一块块地铺,土一担担地挑,花了一年的功夫才整出一片茶园。没有工场,天然需要建厂,建厂需要钱,他母亲拿出本身所有的蓄积……

做茶之后的他,就起头没有了年青年头人的“正常”生活。因为晚上都在做茶,逐渐地,几乎没人约他了。但每次哪里有茶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他的“状元茶”首次落选后的第二年,他又到状元府品别人的状元茶。甚至不远万里到马来西亚去进修,研究。八九年后,他的茶才慢慢地推广开来,也逐渐地越做越大。

天道酬勤,他终于以福州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全国“茶王赛”,各地来的茶叶专家,经由一番的争执,他的一叶一问最终脱颖而出。专家们如许赞赏道:“这茶,老而有味,不带老味只带花香.....

专家们不知道的是,他做这茶的时候,特意跑去找农林大学的传授取经,他不光想给人以极致美感,更讲究每一道功夫,让每一叶都富有韵味。

精耕细作的究竟,就是成功。

此次得奖给闽南人争了光。对他小我,对永春茶来说,都是一个主要节点,一个里程碑,一叶一问起头为茶人所知。

他起劲向民间专家进修,积极向“国遗”巨匠取经,目光瞄准着高端茶,精品茶。

技法娴熟,功力深挚。更主要的是,让这一叶叶的茶,融入他本身的故事。然后从分享,到推广,再到贸易规模。他想,一叶茶就是一份苦守,一叶茶就是一种德性。

“我想让永春茶走出永春,走到世界.....”看着他果断的目光,我知道这一天一定会实现的。

因为他已经在做传承的事了。

(文:林月花)







END—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本..
投稿邮箱:qq邮箱
1363585091@qq.com
德律/微旌旗13959753087
主编:周梁泉
编纂:林月花
开办单元单子:永春县作家协会
初审:林月花
复审:康玉琨
终审:周梁泉


  

   长按识别..迎接存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