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霸

好不容易进了纽约大学,我却输在了美国大学“起跑线”上

时间:2020-09-29 02:22:44 栏目:学霸
来自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往往在高考之后便对人生毫无头绪,感应渺茫。究其原因,是他们一向在为成就而奋斗,轻忽了对自我的思虑。下文来自一名纽约大学的本科生。在文章中,她阐述了本身所履历的“空窗期”,以及若何从“终点心态”向“起点心态”改变,进展对恢弘学子有所借鉴。
作者:刘梦扬
本文原文来自:留学全知道
微旌旗:EduKnow


工作中,我们接触到不少来自勤学校的勤学生。他们都曾成功地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各项本质也不错。

然则,有个很遍及的现象,就是他们中的好多人即使工作好几年后,仍然对本身喜欢做什么事、擅长做什么事感应很渺茫

个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小到大,他们根基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应试之外,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去考虑本身是谁、本身究竟想要什么 。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在纽约大学就读的本科生,是不少人眼中尺度的勤学生,但却在入学之初和其他同窗的对比中,履历了很强的挫败感。

这是一份从年青年头学生角度给“中国教育”提出的一个坦诚的提醒。


01.
从终点心态到起点心态

昨日扫除房间,无意间翻出了许久未动的文件夹,里面装着那份纽约大学登科通知书。第一句话是: Congratulations! You made it!  

这句话承载着一种我始料未及的冲击,穿越厚重的时空向我袭来。

这冲击包含着曾经的欣喜,也携卷着这一年的酸甜吃力辣,但更多地来自于此时的我与彼时的我一瞬间的对视,才惊觉本身的心态已是判然不同。

在许很多多的改变之中,我最进展本身能更早懂得的,是一种“起点心态”


曾经的我,在浑然不觉中过着一种“离散”式的生活。并非我不起劲,而是源于一种“终点心态”。起劲到了大学今后,我便在潜意识中将那当做一个终点。

在接到纽大登科的那一瞬,我的那种“终点感”尤为强烈。很大一部门是因为,我们新上任的系主任是金融界台甫鼎鼎的Peter Carr,又处于全球金融中心纽约,所以非常欣喜;另一部门是因为本身全程DIY,拿到了有奖学金的offer,有一种卸下重担的轻松成就感。

于是从那时起到出国三个多月的时间,固然我仍会经常去藏书楼进修,但谁人“终点”的错觉,却始终让我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干事。


02.
毫无预备地起头了新生活

当我拖着两个行李箱走出机场,站在纽约陌头时,我发现本身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几乎毫无预备。

因为不是第一次来美国,我并没有太强烈的新颖感。时间在置办家具、打点德律卡和银行卡等一系列的琐事中磨灭得分外快,在没有时间想家的时候就起头了新学期,而且在回响过来之前,我就像四周的所有人一般被囊括进了寻找暑期实习的激烈竞争

面临Goldman Sachs, JP Morgan如许的大投行,每小我都趋附者众,更不消说那些买方的大型Hedge Fund(对冲基金)了,但名额却少得可怜。

我看着邮箱里累积了一封封来自分歧公司的拒信,再看看我统一个项目的室友,面试络续,在圣诞节前夜收到了JP Morgan的offer。

这个对比,让我很快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寻找原因。


03.
发现本身真的已经输在了起点

好比做统一个project,我发现一些常识对于我是全新的,但对于我的同窗们并不是,他们往往已经进修过并起头测验应用了。

所以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显得被动就是必然了,那种感受非常欠好。而这些同窗中的大部门,恰恰是在来美国之前的那几个月已经抓紧时间做了需要的常识贮备

再好比我在错过了几回学校career center的各类面试指点、职业规划的运动之后,才起头真正存眷这份资源。

而我的好多同窗,在来美国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开学伊始有哪些运动,并很早就..了,不光仅是career center,还有好多其他的资源。

这让他们没有错失机会,能充裕行使学校能够供应的匡助,适应生活、提拔本身。



再好比,生活里,我经常被动的被同窗带着玩,因为我除了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和多半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并没有再卖力地去认识纽约这座城市还有什么值得索求的处所,也没有按照校历好好规划本身的假期,好比该去玩什么、去哪里旅行、要完成什么事情。

究竟这种学生时代无忧无虑的假期在工作后就十分可贵了。

我看着很多和我一般初来纽约的同窗经常在同伙圈晒出本身去了哪些我基本不知道名字却相当有趣的处所,或许做了什么有趣的事,便会惊觉本身的生活真的十分单调。

于是从进修、求职到生活,我都无一破例地措手不及。


而我所说的那部门同窗,之所以能够比我更早地意识到什么才是主要的,若何才能让生活井井有条又不乏惊喜,很大水平上来自于他们比我更早地有意识去认识信息,去规划预备。

而“起点心态”是真正做好预备必弗成少的一点。

04.
这是一个脑筋习惯的问题

后来我慢慢才意识到,我所拥有的那种脑筋,很大水平上来自于我们从小接管的教育。

我们太习惯于“高考后就轻松了,大学就自由了”的谣言,这个谣言之恐怖在于它在扼杀我们心中“终身进修”的意识;

也太习惯于应试教育下将测验作为进修的首要目的,而不是索求乐趣与解决问题;

更习惯于在被动、灌注式的进修中甩掉深度思虑与质疑,而它们却恰恰是获取新知最可贵的品质。

脑筋的坏习惯往往比生活习惯加倍根深蒂固而难以发觉,正因如斯,要改变这种“终点心态”并不轻易。


在我看来,磨砺与见识缺一弗成。经磨砺让我懂得了“终点心态”的害处之深,长见识让我领略了“起点心态”的裨益之大。

磨砺包罗着面临新情况的无措,见识则是看到身旁切实有人已在沟通的时间内如鱼得水;又好比磨砺是本身在寻找暑期实习时拿面试都好不容易,而见识是身边却有人能够一直接到十分难进的投行与基金公司的面试;


再好比磨砺是本身习惯性地用期末测验来作为一门课进修的终点,也很难享受考前的复习时光,但见识就是看到那些已经在学术界与业界都已有很高成就的传授们,依然时刻显现着对学术与研究的热情和严谨。



除此之外还有许很多多,但所幸,所有的磨砺与见识都匡助着我从“终点心态”逐渐改变为“起点心态”。


05.
背井离乡还教会我这三件事

首先,我需要明确界说一下我所说的“背井离乡”。它具备三个前提:

地点地与故里有遥远的地舆距离


与从小适应的社会文化有伟大差别


无亲无故


而大多数通俗孩子的留学恰恰知足了这三点,可谓正宗的“背井离乡”。

“背井离乡”教会我的那些事:

1. 学会珍爱、包涵与感德。具体到生活里,就是让本身成为康乐的起原;不要把任何人的陪同与支付看作理所当然;不要随意苛求别人或放大别人的瑕玷。

看待教师、同伙甚至生疏人,我们往往做得更好;但看待常伴身边的亲近之人,我们却很轻易酿成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失去自控力,苛求别人的支付,无限放大对方的瑕疵

其实不光仅是怙恃与后代的关系,好多的亲密关系都是如斯,夫妻、情人、密友等等。

心理学家伊莱.芬克尔 (Eli Finkel) 在他的新书《非成即败的婚姻》中提出应对婚姻写意度下降问题的办法,我想个中的精髓对于经营亲密关系,都有很大借鉴意义。

除了若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若何处理与本身的关系也很主要。

书籍《非成即败的婚姻》

2. 让我更能认识本身真实的本性,打磨本身的价格系统。出国之后,一切都纷歧样了。我像一条被囊括到另一片大洋的鱼,只能一边拼命地游,一边熟悉新的生态情况与游戏划定。

每段履历竣事,都需要坐下来看看本身曩昔相信的一切有没有被打破,什么需要苦守,什么需要抛却。

本性中的很多特点会在这个过程中天然地浮现,好比说性格中强硬但也暖和的真实底色;好比说独处更让我放松,但社交更让我兴奋;好比面临挑战与安闲,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前者。

而原生家庭带给本身的或者并不属于本性的一些器材 (往往是一些概念,对一些事的立场等),会慢慢淡化甚至倒退。


好比不再认为一小我的能力 (示意在事业的成功) 与他的操行具有正相关性;好比不再对嘻哈文化有私见,而是学会赏识,并认识hiphop跳舞与芭蕾舞的分歧与类似之处。

艺术无凹凸贵贱之分,跳舞的魂魄在于舞者想要向观众展示什么,而且观众可否被触动。

在纽约大学,我碰到了一些一向十分崇敬,却从未想过能够听他们授课甚至与他们商议的学者,而因为金融工程专业自己的关系,他们同时也是市场上卓越的实践家。

有发现了VIX的Peter Carr,有《黑天鹅》(Black Swan)、《反懦弱》(Antifragile)的作者Nassim N. Taleb,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F. Engle,还有好多其他非常精良的传授。


他们让我熟悉到了,本来当一小我的价格系统与他所研究的学问相融自洽时,同时在学术和业界都取得傲人的成就是或者的。他们对于学术、工作的热情、严谨以及对本身的每一个身份(老板、员工、传授…)都尽职尽责的处事体式深深影响了我。

尤其是Taleb传授,他让我发生了工作几年后持续攻读phd的设法,因为他研究的fat tail (长尾理论),extreme risk (极端风险),EVT (极值理论) 都让我非常入神。

所有的这一切,都批改、完美、验证着我的价格系统,让我抽离身外以观察者的角度从新熟悉本身,同时也更接近真实的、更好的本身。


3. 没有主观能动性等于抛却。没有人再敷陈你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做。若是你想要获得定见,去争夺;想要获得资源,去争夺;甚至想要获得同伙,想获得关心和康乐,都要去争夺。

取的过程必有争,这个争未必是一个你有我便无的竞争,而更意味着自身踏扎实实的自动起劲,与他人朴拙尽责的自动合作、互相进修,最终平日会迎来共赢,各“取”所需

如今的我,虽无法正确地预见往后的人生旅程,但在任何时刻都处于“起点”的心态让我感觉充实康乐而临危不惧。我也给本身设立了一个原则,往后论述一件事、一段时间都不再用“竣事”来描述,而是用“起头”来表达。


好比,不再说“高考竣事”,而是“大学伊始”;不再说“学生生涯竣事”,而是说“职场生涯起头”;不再说“学完了一门课”,而是说“更深入进修的起头”。

而我想除了进修求职,“起点心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必需的

好比一场观光,不再说“这场观光的竣事”,而是说“等候下一场观光的起头”;好比一段情绪,不再说“旧关系的竣事”,而是说“等候步入一段新的关系”;又好比困境中的日子,不再说“我进展它快点竣事”,而是“我相信顺境即将起头”。

拥有“起点心态”,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处,在做什么,我们本身自己就会是一个永一直歇的新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