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

干货丨阿司匹林,你用对了吗?

时间:2019-02-26 02:55:36 栏目:养生

干货丨阿司匹林,你用对了吗?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最主要的原因。阿司匹林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适应证广泛的抗栓药物,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用药。阿司匹林虽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盲目用药也会增加出血风险。阿司匹林,你用对了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 阿司匹林适用人群


1.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人群


建议以下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预防。


(1)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TC)≥7.2 mmol/L或LDL-C≥4.9 mmol/L,年龄≥55岁。


(2)10年ASCVD发病风险≥10%。


(3)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时。


①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如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

②高血压;

③吸烟;

④血脂异常,如TC≥7.2 mmol/L或LDL-C≥3.4 mmol/L或HDL-C<1.04 mmol/L;

⑤蛋白尿,如尿蛋白/肌酐比值≥30 mg/g。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 mmHg),伴有以下至少2项危险因素。


①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②吸烟;

③HDL-C<1.04 mmol/L。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eGFR 30~45 ml·min-1·1.73 m-2


(6)不符合以上条件者,需同时具备以下至少4项危险因素。


①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②吸烟;

③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④肥胖,BMI≥28 kg/m2

⑤血脂异常。


2. 可以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病患者


阿司匹林单独使用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急性期稳定后的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1)具备中高危因素的一级预防人群,如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10%。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后(通常12个月)。


(4)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通常12个月,取决于是否置入支架及支架种类)。


(5)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


(6)外周动脉疾病。


(7)缺血性卒中。


(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9)生物瓣膜置换术后(3个月后)。


(10)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个月)。


3. 需要与阿司匹林联合抗栓的心血管病患者


阿司匹林是ASCVD抗栓治疗的基石,多数联合抗栓方案均是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某些高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如反复多次心梗等。


(2)ST段抬高型心梗(通常12个月)。


(3)非ST段抬高型心梗(通常12个月)。


(4)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12个月)。


(5)择期PCI围术期及术后(通常12个月)。


(6)闭塞性外周动脉疾病。


(7)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


(8)部分血栓高危但不适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房颤患者。


(9)伴有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法接受抗凝治疗。


(10)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个月)。


二. 阿司匹林在ASCVD预防中的注意事项


1. "最佳剂量"


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较低剂量(75~325 mg/d)与较高剂量(500~1500 mg/d)的抗栓效果相似,但副作用少。总体上,阿司匹林75~100 mg/d的剂量用于ASCVD长期预防符合"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


2. 不良反应


(1)胃肠道损伤


长期应用易导致胃粘膜损伤,引起胃粘膜糜烂、溃疡及胃出血,但引起出血导致休克者少见,长期大便潜血阳性可致贫血。


(2)出血


包括皮肤紫癜、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3)过敏


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鼻炎,严重者甚至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会诱发哮喘。


(4)肾损伤


与阿司匹林的剂量过大有关,可发生药物性肾病。阿司匹林可致肾小管尤其是髓质小血管收缩,长期服用还可致血管硬化,表现为肾乳头坏死和肾间质纤维化。


(5)水杨酸反应


长期大量(>3 g/d)服用阿司匹林可产生头晕、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嗜睡、出汗等反应,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严重者出现精神紊乱、酸碱失衡等。


(6)致畸作用


阿司匹林能通过胎盘,动物试验证实妊娠前3个月应用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发育不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