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王安石变法」很成功,根本就没有失败 | 短史记

时间:2021-01-30 02:17:16 栏目:古今


作者丨赵冬梅
编纂吴酉仁


宋神宗即位后,进展经由变法,改变宋朝开国以来在对外关系上的被动局势,开疆拓土,竖立超越列祖列宗的丰功伟业。


变法最大的障碍,是财务难题。要解决财务难题,就必需找到谁人擅长理财的人。宋神宗的第一人选,原本是做过两任三司使(财务部部长)、走儒家路线的张方平。但偶然身分改变了事件的成长偏向。张方平方才就任参知政事,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他的父亲就过世了。按照儒家的礼制,张方平母丧守制,退出了政坛。


最终上来的,是王安石。


一、「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真意


王安石走的是法家的路线,传播“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如司马光所言,这是汉代法家桑弘羊的做法。“四民分业,士农工商”。所谓“民不加赋”,只是不向四民之一的“农”加赋。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要求商人、手工业者申报产业以便征税,一辆小车、一条划子都要交税;产业申报不实者,发配边陲,充公产业;还鼓励诘扬告发。桑弘羊又实行均输平准之法,贱买贵卖,以当局代行大商人脚色。


从“国用饶”的角度来看,桑弘羊切实是成功的。然则,若是把皇帝、当局和包罗士、农、工、商在内的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追求整体的协调共荣与帝国的长治久安,那么,桑弘羊就是失败的。他的经济政策损害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好处,骚动了经济秩序,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安,最终激发民间的抵制。


现代人对王安石理财务策的常见曲解,是认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就是成长生产。陪伴这一曲解的,还有对司马光的小看,司马光说:“六合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句话平日被懂得为司马光不认可社会财富的可增进性。


生活在21 世纪的中国人小看司马光,是很能够懂得的。我们亲自履历、耳闻目睹了社会财富的飞速增进。四十余年间,小到小我、家庭,大到城市、国度,财富的增进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闻的。“六合”照样这个“六合”,其间的“货财百物”,却早已不知翻了几番。所以,我们很轻易会感觉司马光真是太保守了。现代人以今度古,小看司马光,能够懂得,但并不平正,也不科学,因为“北宋之中国”绝非“改造开放以来之中国”。用曩昔四十年的成长逻辑来权衡、判断数千年前的汗青是非,实在是很欠考虑的。


曩昔四十年来,财富增进的动力来自哪里?轨制刷新、科学成长、手艺提高、资金投入,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早已走在前面的西方文明的引领与示范。而这些身分,在司马光与王安石商议“六合所生货财百物”的时候,都没有发生。没有上述革命性的身分,又怎么或者显现社会财富的革命性增进?而若是财富总量不增进,那么,理财的问题归根结底照样一个分派问题,不在公家就在民间,是“富国”与“富民”孰先孰后、若何协调的问题。


司马光所言,诚为不谬。


王安石的法家色彩是毫无疑问的。法家和儒家的区别在哪里?法家是皇帝朝廷至上的,它把朝廷国度的方针放在第一位,视人民福祉为需要之牺牲而无丝毫之同情。儒家则试图执政廷好处与公民福祉之间追求均衡,否决扩张性战争,否决横征暴敛。法家是蛮横的,为达光亮盛大之目的,不吝动用无耻下作的手段;儒家追求王道,认为只有经由公理的手段才能达到公理的目的。法家讲究法制,不认可老公民的能动性,主张以酷刑峻法榨取老公民遵守。儒家讲究礼制,主张每小我都能够经由进修成为圣人,从而实现社会的革新。


法家便捷实用,在短时间内就能发生高效率。儒家迂远,从人心到社会,那是一条漫长的路。神宗若何等得?


王安石与神宗的遇合,被其时政坛与后世史家惊为天意。苏轼求全宰相曾公亮不克阻止青苗法,曾公亮说:“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神宗与王安石“如一人”的原因好多,最主要的,是这两小我有着沟通的法家底色。神宗照样颍王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拿出来一本本身新抄录的《韩非子》,让王府僚属去校对。他的先生孙永知道了,很不认为然地说,《韩非子》“险薄刻核”,违反儒家经典中的帝王之旨,愿王不要在这上头花心思。听了孙永的话,年青年头的颍王辩白说,我抄这个,只是为了充实王府的藏书啊,我不喜欢它。这个注释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颍王的地位和北宋开封便当的购书前提,充实藏书,何须要手自抄录?


神宗与王安石一见倾心。此后之后,王安石负责理财,神宗主持开边。变法的初志就是如许,那么,变法的究竟若何呢? 


♦ 宋神宗像


二、王安石其实是「成功」者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有或者激发无名之火的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不少如许的人——他们知之甚少,却无比笃定地相信,本身所知道的都是真理;一旦谁说出分歧定见,或许提醒他们其实这件事还有其他或者的注释,他们便会气得神色发青、指节咔咔作响,在键盘上敲出连续串血腥的语句,像连珠箭一般射向设想的仇敌。


“王安石变法”,恰是如许一个问题。他们相信,王安石变法就等于改造,等于提高,等于公理;而司马光否决王安石变法就等于否决改造,否决提高,是死硬的顽固派。是以,任何对王安石变法的否认性说法,以及对司马光除史学成就之外的任何一定,都是该当被鄙弃、被打垮的,包罗说话的谁人人。


“横算作岭侧成峰”,权衡尺度分歧、视察立场分歧,观感当然纷歧样。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权衡尺度与视察立场。


第一,“评价王安石变法,首要是依据谈吐,照样依据动作,是依据念头,照样依据结果,这应是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毫无疑问,王安石是一个伟大的思惟家,他的经学造诣、思辨水平宁常识广度皆凌驾一样,文章更是写得时兴。然则,王安石变法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国度政策,是政策就必然要对国度和社会发生感化。所以,看王安石变法,最主要的不是看他说了什么,念头如何,而是看他和他的当局做了什么,对国度与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感化。


第二,我们站在哪里看汗青?看汗青当然要看久远、看大概况,然则,也要看其时,关心那些生活在其时的、受到王安石政策影响的小我和群体。没有“人”的汗青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第三,还要批改一个传统概念。传统概念存眷对立,认为社会上层和基层的好处是绝对辩说的。上层指权要、田主和商人,基层指通俗农民,所以,传统概念赞扬王安石变法对社会上层好处的削减,似乎如许社会基层就会获得优点。其实否则,损有余未必补不足。社会的上层和基层当然有矛盾,然则在壮大的国度机械眼前,社会是一个整体,有它的整体好处。而这个整体好处与皇帝的诉求、朝廷国度的好处之间未必能连结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视察王安石变法的尺度和立场如下,第一看实施,第二看其时,第三考虑社会整体。


王安石变法的政策涉及面很广,包罗役法改造、青苗贷款、保甲法、保马法、农田水利法等等,在宋史研究范畴是很大的一片场地,专家浩瀚,著述如林。在这里,我只想经由一个例子,坐井观天,来看一看新法的精神实质。


这个例子就是程昉淤田损坏民田案。


淤田属于农田水利法,简洁地说,就是把河堤打开一个口儿,人工制造洪流,借水利巴河底淤泥输送到岸边凹地,以期改良泥土,制造良田。可是,洪流哪能那么听话?太监程昉在滹沱河流域淤田,被人密告“堤坏水溢,广害民稼”。讼事打到中央,轰动了神宗皇帝。程昉注释说,淤田是老公民自愿恳求的。怎么证实呢?程昉说,他在淤田之前,先派出官员收罗本地定见,拿到了淤田“知情赞成书”。那么,程昉拿到的事实是由谁签署的“知情赞成书”呢?逼问之下,程昉认可,他拿到的是“诸县乞淤田状”,也就是各县的县当局恳求淤田的状子。换句话说,程昉并没有挨家挨户去取得老公民的赞成,属于强制性淤田,而且的确损害了本地公民的好处。


程昉淤田违反了新法所标榜的自愿原则与利民主张,所告属实。神宗因羞辱而气愤。王安石说:“淤田得差去官及逐县仕宦状足矣,何用户户取状?”也就是说淤田这个事情获得中央淤田专员和各县官员的..书就够了,哪儿用得着挨家挨户取得老公民的赞成呢?这句话爽性利落地否认了淤田动作的实施前提——公民自愿,从而间接否认了新法所传播的方针——利民。紧接着,王安石又说,程昉为朝廷出力淤田数额达到了四千多顷,是以,“假令奏状称人户乞淤田一句不实,亦无可罪之理”。就算是在“知情赞成”这个问题上说了谎,也没有怪罪来由啊!


神宗立即转怒为喜,然而尚存犹疑,说:“若果淤田有实利,即小小差失,岂可加罪?但不知淤田若何尔?”“实利”指朝廷国度经由淤田所得的经济好处,与之比拟,老公民的无辜受损就只是眇乎小哉的“小小差失”了。


一言以蔽之,王安石和神宗真正在意的是“实利”,而非“利民”。增加当局财务收入,才是王安石新法的追求,至少是它的短期方针。


♦ 王安石


好比受到指摘最多的青苗法,也就是当局向农民发放的季候性小额假贷,打着救荒济贫和限制高利贷的灯号,号称“凡此皆认为民, 而公家无所利其入”。实际上怎么样呢?首先是利率其实并不低。青苗钱一年两次发放和收受:春天贷的炎天还,炎天贷的秋天还。当局划定利率20%。听起来不高是吧?然而这只是半年利率,所以,它真实的利率水平不是20%,而是40%,甚至更高。穷苦农民借了还不起怎么办?好办,拉上富户一路借,互相担保,穷汉还不起,富人帮帮助。青苗法最初传播是自愿假贷,究竟在处所官的执行中却酿成了强制贷款,等于是新增税费。


再好比免役法。役是老公民对朝廷国度所承担的义务,平日以无偿劳动的体式进行,分为兵役和劳役两种。宋代武士职业化,老公民免除了兵役肩负,只服劳役,比前代自由了不少。免役律例定,老公民不再身体力行亲自服役,而是出钱来换取自由,当局拿这个钱向市场购置所需要的办事。役分好多种,穷汉有穷汉的役,富人有富人的役,富人甘愿花钱买自由,穷汉没钱可是也要出钱免役。正式的免役钱之外,还有“免役宽剩钱”,这个钱干什么用?多收出来以备当局不时之需。并且,按照本来的役法(差役法),有相当一部门前提太难题的群众是彻底不服役的,如今也要交助役钱。总而言之,只要能增收,名义能够缔造。王安石新法所缔造的这些敛财体式,听起来非常“进步”,处处吐露着立异气息。然则,你要深入进去,看看其时人的感触,就并非如斯了。


曩昔权势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因为遭到大权要、大田主阶级的阻挠而失败了。其实王安石变法基本就没有失败。若是我们懂得到新法真正的目的是增收,那么,你就会发现它太成功了。神宗驾崩今后,他的儿子哲宗即位,户部尚书李常算过一笔账:“今世界常平、免役、坊场积剩钱共五千六百余万贯, 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及万万贯, 总金银谷帛之数,复又过半。”总计达一亿贯以上,何等惊人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是在神宗对西夏用兵开疆拓土历久消费之后剩下来的钱。


王安石和他的团队,切实是理财的天才。


三、司马光为何会「失败」?

 

神宗驾崩之后,在洛阳闲居了十五年的司马光第一次重返开封,受到首都武士、公民的强烈迎接。守卫宫殿的士兵认出他来,手拍额头说:哎呀,这就是司马相公啊!几千名开封公民在街上拦住他的马头,齐声高喊:相公不要回洛阳了,留下来辅佐皇帝,给公民寻一条活路!


这些记载都出自苏轼的笔下。


有充沛的来由相信,苏轼没有夸张。司马相公是众望所归的。饱受王安石—神宗政策之吃力的人们希望他,进展他可以把宋朝国度和社会带到一条分歧的路上,带他们回到仁宗朝;王安石—神宗路线的支撑者固然不肯意,然则也认为,司马光必定会主政。这是其时的朝野共识。


可是,恕我直言,司马光真的不是谁人合适人选。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八个月,司马光获得了宋王朝实际掌舵人太皇太后的高度信任,获得了革新宋朝政治的机会,然而这十八个月倒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司马光没有完成汗青付与他的义务。在朝的十八个月当中,他急弗成耐、不加区分地一股脑儿推翻了王安石的新法,却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有损坏而无扶植,“寥寥然无一实政之见于举措”(王夫之《宋论》)。不光如斯,权要集体的盘据也没有获得弥合,反而在络续加剧。王安石的跟随者被赶出了当局,仇恨在延伸。王安石向左,司马光向右,他们从分歧的偏向扯破了北宋的权要集体。然而,王安石是求仁得仁,他骨子里就否决宽容。司马光正好相反,他在思惟上仍然主张宽容,起劲谋乞降解,只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最终导向了盘据。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种瓜得豆的荒诞故事,然而它切实发生了,并且如许的故事在政治史上绝非仅有。所以稀奇值得我们细心剖析。


司马光的政改方案,能够归结为两点:第一,他在政策上的诉求是推翻王安石—神宗的新法,罢青苗法、免役法,取销保甲法,给农民减负;取销市易法,当局从经济范畴撤退,恢复工贸易的活力。斥退剥削之臣,赞誉爱民之官。住手对外扩张的政策,与周边政权恢复和平交往;约束太监,不让太监统兵,以免激发祸乱。第二,在政治风气上,司马光进展息争,重返多元宽容。“除苛察之法,以隆易简之政;变尖酸之俗,以复老诚之化。”


为了实现上述方针,人事调整是必需进行的。司马光对王安石本人和在王安石—神宗路线下成长起来的神宗旧臣均无恶意,他对王安石死后事的处理是大度得体的。按照朱熹的懂得,司马光甚至想要联结部门神宗旧臣配合革新神宗的政策。


然而这谈何轻易?


♦ 司马光像


司马光远脱离封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之中,北宋政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神宗与王安石配合确定了以“国是”为焦点的政治模式。所谓“国是”,就是独一准确的路线。“国是”能够由掌权者改变,然而一旦确定,则不容置疑,此后之后,一切用人、施政均环绕“国是”睁开,路线方针、具体政策和人事是绑缚联动的。司马光想要在不激发人事地动的情形下进行政策调整,妄想改变“国是模式”,重返宽容政治,他实在是把情形想象得太甚简洁了。


司马光面临着诸多灾题:他需要论证厘革的思惟根蒂,我们为什么、凭什么要改变先帝的法度?只有这一步理清楚了,才有或者统一思惟,避免权要部队的摇动和盘据。为了统一思惟,他需要一支舆论部队,把握舆论的台谏官,在这些大的理论问题上,能发出尽或者一致的声音来。新法损坏了国度与社会之间的好处均衡原则,然则它对国度有利,恢弘权要部队也是新法的受益者。要改变新法,又要连结权要部队的不乱,该怎么做?新法履行之前,国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务难题,新法的履行有效地增加了当局的财务收入,那么,现在要推翻新法,财务收入必然削减,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壮大的行政和政治经验,需要财务专家、行政专家的支撑,需要对国度财务运行状况充裕认识,还需要充沛的耐烦。


而这一切,司马光都欠缺。


关于财务问题,司马鲜明然想得太简洁了。在王安石新法之前,财务正本就难题,司马光其时的思路很简洁,就是减支。而王安石的解决法子是增收。在王安石—神宗路线指引下,当局规模、权要的人数和特权都是不必削减的。王安石—神宗路线对社会造成了必然水平的损害,加剧了社会矛盾,治安问题凸起的“重法地”变得越来越多。司马光上来之后,取销新法,等于是大规模削减了当局的财务收入。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当局的运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在不裁员、不减支的情形下减收,当局怎么支撑?撑不下去的。所以,最被诟病的青苗法才得以废了又复。司马惠临死之前不足一个月,据说青苗法又恢复了,扶病上殿,疾呼“不知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此事!”殊不知,恢复青苗法的倒是司马光最信任的范纯仁。为什么?钱不敷花!曾经有人劝司马光,神宗留下的财赋照样很雄厚的,该当首先清点国库,看看还有几多钱,然后再全盘考虑国度的财务放置。可惜,如许的建议,司马光没能听进去。他对国度行政的运作,实在是缺乏源于实际经验的熟悉。


司马光的身边也没有能够依靠的人才部队。爱戴他的人好多,然则这里边,第一,缺乏财务、行政专家。财务行政专家都是王安石—神宗培育出来的。好比说司马光要取销王安石的免役法,竟然要请户部尚书曾布制订细则,曾布回覆说:“免役一事,法令纤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义弗成为。”司马光为什么要请曾布帮助,因为他这边没有专家。实践出真知,行政事务专家必然内行政机构里,财务专家在户部。


第二,司马光对于爱戴、跟随他的人没有约束的意识。他从宽容政治的传统出发,情愿他们凭据本身的判断来发声,所以,司马光提升起来的台谏官是能够指摘他的,所以,苏轼能够当着他的面喊,你当了宰相,凭什么就不让我说话了!苏轼能喊,就解说司马光是让他说话的。然而这帮台谏官的政治款式太小了。司马光和宰相等大臣想要息争,他们却忙着揪斗,把王安石路线的跟随者揪出来斗,赶出当局。而司马光身边也没有一个副手,像吕惠卿帮王安石那样,出头去整饬“不听话”的台谏官。


作为政治首脑,司马光清洁而无力。对于政治联盟,他缺乏必要的沟通;对政治上的仇敌,他缺乏应有的小心;该当互为臂助的台谏官,他介绍的人选,在政治上却并未与他连结一致。他指摘王安石以权势榨取权要集体实现本身的主张。他本身的做法倒是正好相反,他不要联盟,不要打手,不要算计,而妄想靠高贵高声的道德、严厉的自律来浸染、影响其他人走上准确的道路。


凝聚开封武士、公民等候的“司马相公”不是一个及格的政治家。而汗青却选择由他来解决神宗身后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这就注定了却果的悲剧性。在神宗的两个儿子哲宗和徽宗的时代,王安石的跟随者重掌大权,仇恨爆发,权要集体显现“恶性盘据”,道德破产,北宋政治耗尽了它残存的理性,彻底偏航。



本文节选自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轨制的互动》,赵冬梅/著,中信出书集体2021年出书。已获授权。有删省,巨细题目系编纂所拟。

作者简介:赵冬梅,北京大学汗青系传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接见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传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客座传授。著有《司马光与他的时代》《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大宋之变:1063—1086》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