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重看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幻象

时间:2021-01-23 02:26:23 栏目:古今


1

其实,长平之战是赵国“自找”的。


按照秦国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计谋,秦国最先脱手的对象是距离比来、实力最菜的韩国。


果真,弱小的韩国很不禁打,很快就讨饶了,自动割地乞降,提出愿献出上党之地换取和平。


秦昭王准许了。


按正常逻辑,下一步就是交割地盘、城池,秦国人退军,韩国人骂几句娘就完了。


但这个时候,一个要害人物登场了,上党郡守冯亭。


这位守将不肯意将上党割给“暴秦”,反而关联了近邻的赵王,要将上党之地并入赵国邦畿(也有一说,这是韩国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用意首要是拉赵国下水)。


面临奉上门的重礼,赵王心动了,他派廉颇为将接管了上党。


这就是虎口夺食啊!


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秦国朝野大怒,马上把枪口瞄准了赵国。

 

2

上党基本不是一块馅饼


外观看,赵王此举是妄想小利,惹火烧身。包罗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认为赵国君臣缺乏久远目光,他评价平原君在此事上“利令智昏”,后者强烈支撑赵王接管上党。


但从其时的大势和后来事势的成长看,太史公的评价有失水准。


就计谋位置上看,上党之地太主要了。顾名思义,上党,与天同党,地势极其险峻,为太行之天险重地,是赵国面临西方诸侯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秦国占有,秦军可出太行,直取首都邯郸。

 

图:上党位置图,起原:三维地图看世界

 

长平之战后,秦军就是从上党之地进发攻打赵国,当者披靡,敏捷将邯郸包抄,若非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十有八九会陷落。


刘勃师长在《战国邪路》中总结得很精粹,上党基本不是一块馅饼,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捡,别人就要捡起来捅你。


从大势上看,作为其时的第二军事强国,赵已成为秦最强劲的敌手,套用近年对照风行的一个说法:“修昔底德陷阱”,秦赵之间必有一战。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自动出击,占有有利位置,或还可一战。


3

如今,该男副角廉颇表态了。


他接办后曾试探性地与秦军进行过两次小规模的野战,但均以失败而终。


灵敏的老将军马上改变策略,退守城池,筑垒修墙。秦军数次攻城无果,无论若何挑战,赵军就是苦守不出。


攻坚战演变为消费战。


从纯粹军事角度视察,廉颇此法不光是在前期战事受挫之下的合理调整,也是衡量双方力量、好坏对比的最优选择。


从军事实力上看,赵军是能够与秦军一较高下的,但其时秦军士气正盛,正面决战,赵军处于劣势。


此外,赵军壮大在于马队,在上党山岭地带反而失去了特有的灵活和冲击优势。


是以,充裕行使天险夯实戍守,不光可对敌军实施有效杀伤,还能逐渐消磨其斗志。


可问题在于,战争从来不是纯真的军事角力,而是经济、政治、交际等多方面的斗争,尤其是长平之战如许的举国大战,更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


廉颇避敌锋芒、打持久战的军事方略是准确的,遗憾的是,赵国耗不起。


4

我们看一下双方军事力量之外的家底。

     

秦国经由多年经营,一步步蚕食韩、魏、楚等周边国度,到长平之战前已拥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无论是耕地面积,照样粮食产量,都远远跨越其他国度。

 

图: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关中平原郑国渠,起原:《新生的军团》

 

《史记·高祖本纪》称: “秦富十倍世界”。《汉书·地舆志》称:“故秦地,世界三分之一,而人众不外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作为敌手,赵国则寒酸了好多,耕田主要在冀州,并且盐碱地居多,质量差,产量低。


前方几十万大军,天天戎马粮草的花消是一个伟大的数字,赵国基本无力撑持历久战争。事实上,长平之战打到后期,赵国后方粮库已经空了,不得不向齐国借粮。


但实施“孤立主义”的齐国一句“田主家也没有余粮”,生硬地回绝了邻邦的恳求。


赵王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任用廉颇,持续耗下去,赵国必然会被拖垮,自动出击也存在很大危险,但或许还有一线进展。


万一打赢了呢?


讲到这里说一个“汗青花絮”,关于赵王换将一向有如许的传说,秦采用了反间计使赵王误认为秦怕赵括,赵王信认为真,别人怎么劝都不听,包罗赵括的母亲都说本身的儿子不是带兵的料,大王您别用他,但赵王果断以赵括代廉颇,终变成长平之惨败。


按这个逻辑,作为其时第二军事强国,赵国朝廷上下陈腐糊涂得好笑,如斯重大人事调整怎会凭一两句大话而定,违反了根基的常识常理,同化了太多戏说演义的成分。


事实上,改守为攻是赵国不得已的实际选择,既然廉颇不克贯彻上层的指示,改任相符向导意志的赵括也就瓜熟蒂落了。


5

终于,男主角赵括要登场了。


作为军事世家,赵括从小熟读兵法,理论功底很强。当然,将门未必出虎子,老子英雄儿子也纷歧定就是英雄。


从长平之战的过程和究竟看,赵军随意中了敌军的诱敌之计以至三军覆没。作为主帅,赵括必需负首要责任,这是没有任何托言的。但战争背后好多值得思虑的细节经常被有意无意地轻忽了


一是,深陷绝境的赵括极为固执,在秦军壮大军事压力下领军对峙了46天,在最后突围中战死,赵括阵亡后,赵军才起头溃逃。

 

图:秦将白起布下口袋阵,起原:《大秦帝国之崛起》


同时,综合各类史料剖析,赵军被坑杀40余万之说也颇值得猜忌,赵武灵王时期以倾国之力冲击中山国也不外20万军力,长平之战时期,赵国除了拱卫都城邯郸的军队外,还在云中、九原等边境区域布有重兵,长平前方很难凑齐40万戎行。


不少史学家较量,赵国其时前方总军力应该30万摆布,加之数次斗争中的伤亡,军力必然削减,战后40余万赵兵被坑杀有强调之嫌。


二是,秦军在此战中也受到重创。白起战后直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从这一点讲说秦军惨胜也不为过。一个细节能够作证,长平之战后期,秦王为了支援前方,罕有地将征兵岁数下降到15岁,可见秦国为了打这场仗也是梭哈了。


三是,要考虑敌手。白起是不世出的名将,在战国将星云集的时代可谓灭霸式的存在,先后批示了新城之战、伊阙之战、光狼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垣城之战、长平之战等重大战事,无一败绩。个中,长平之战是白起批示的所有战事中秦军损失最惨重的,甚至也是战国时期秦国所有战事中损失最惨重的。 

 

图:秦昭王、范睢、白起战前经营,起原:《大秦帝国之崛起》

 

讲这么多并不是要为赵括翻案,他的确称不上精良的将领,但也绝非只是空言无补的草包将军。好多信口开河的谈论看似头头是道,不外是天主视角式的后知后觉,不啻为对前人的苛责,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空言无补”。


但在历久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气氛中,赵括注定是一个悲剧的宿命。

 

跋文


做一个汗青的假设,若是赵国对某些计谋做一些调整,有没有或者打赢长平之战呢?


有的,尽管难度很大。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前的公元前270年,秦赵之间在与上党地形相仿的阏与就发生过一次苦战,赵军大北秦军,史称阏与之战。


这一战争是战国后期强秦虎狼之师罕有的惨败,领军者恰是赵国一代名将赵奢,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赵括的父亲。汗青就是如许吊诡。


当然,从规模上看,阏与之战与长平之战没有可比性,但有一点能够解说,只要战术适合,预备充裕,以赵军的军事素养,是能够和秦军掰掰手腕的。


若是赵国可以积极结合其他五国进行合纵,哪怕能获得一些物资施舍,也能有效填补自身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提高疆场上的自动性。


但赵国朝堂在政治上犯了一个主要的错误,计谋上显现了扭捏。


像这种国运之战,双方都是没有退路的,所谓狭路重逢勇者胜,不光比拼的是实力和盘算,还有决心和意志。


战争过程中,各国均持观望态势,这是战国时期常见的情景,那若何说合更多的副手呢?大逻辑很简洁:谁赢了,他们就帮谁。


是以,作为守方,赵国只有示意出拼死决战的干劲、决不平服的意志,其他五国才或者出手。


但要害时刻,赵王却出了昏招,在两军对垒的时刻,派人赴秦国乞降,秦国借此大做文章,鼎力散播赵国屈膝的声音,这不光挫了赵国前方将士军心,也让本身陷于孤立境地,各大诸侯是以坐山观虎斗。


乞降失败,外援尽失,最后,赵只能和秦单挑了。


值得玩味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乘势攻击赵国,围困邯郸,在面临亡国的生死景况下,赵国迸发出空前未有的能量,硬扛住了来势汹汹的秦军,熬到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那一刻,最终击退劲敌,保住了都城,陆续了赵国。


一反一正,一败一胜,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书社

刘勃:《战国邪路》,百花文艺出书社

陈文峰:《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从新考量》,邯郸学院学报

张广志:《有关秦赵长平之战的几个问题》,邯郸学院学报

代剑磊:《从政治地舆注释秦赵长平之战的时空历程》,延安大学学报



往期回首
秦灭六国背后竟然藏着一个黑科技!
“掌掴书记”被革职,但愿警醒霸王官
为什么连续不断发生流调信息泄露事件?

编纂/设计:子睿  责任编纂:穷冬
起原:央视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