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今

中国震撼大移民,如今繁衍出5000万子孙

时间:2021-02-01 02:10:41 栏目:古今

陈旧的驿道上,宋人一路向南。

沿途的松树和梅树,数百年来,几乎没有见过这么拥挤而慌乱的过客。在他们中央,有官员,有念书人,有殷商,有士兵,有农民,甚至有皇族成员……大多数人经由远程跋涉,早已衣衫破旧。

在这场不舍日夜的狼狈奔亡中,一切关于身份与阶级的界线,通通消弭于无形。此刻,他们有且仅有一个配合标签:

逃亡者

这是兵荒马乱的年月,素来安土重迁的中国人,起头了一次次逃亡之旅。他们肩负个别生存家眷传承,甚至文化使命

活下去,家眷、国度与汗青就都有进展。

终于跨过梅关,来到大庾岭之南。整个世界,倏忽平静下来,连气温都升高了不少,五岭阻隔,凉风不再直灌进来。

方才心惊肉跳、大气不敢出的人群,凝重的脸上,有了些许的放松。往南再走十几二十公里路,就是南雄珠玑巷

对于逃亡的人群来说,心中没有最终的目的地,从北往南,相逢的岭南第一个有炊火气的处所,就是最好的歇脚与停留的处所。

这种大规模的生齿举止,举族迁徙,在公元1120年月至1360年月的200多年间,以王朝更替为大配景,总共显现了三四次。而这200多年间南方大移民的最终究竟,彻底重塑了岭南区域,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族群组成。

现在,遍布国内外的广府人中,有七成自称是南雄珠玑巷移民后裔。按照广府人联谊总会会长黎子流的说法,珠玑巷移民后裔的人数,在国内外大约有5000万人。珠玑巷已实实在在成为广府人寻根问祖的发祥之地。你在珠三角任何一座城市,每问及10个广府人,就有七八个会敷陈你,他/她的祖上恰是来自珠玑巷。

800年前,那一次次惊险万分的南迁徙民潮,每一个繁重的措施,踩在空旷的古驿道上,留下汗青的反响,何等像是在呼应数百年后万万子孙的寻根之旅。

梅关旧道,800年前是移民南下之路。图源/图虫创意




1



因为五岭阻隔,整个岭南在明清以前,属于王化可及、文化难及的区域。固然同处一个..,但中央当局的掌握力和教化能力,在两广区域时常要大打扣头。

唐朝开元四年(716年),从岭南韶州曲江走出来、逆袭成为帝国宰相的张九龄,说服唐玄宗开凿一条沟通南岭表里的驿道。

事关故里打破交通盲区、拥抱华夏水陆收集,张九龄本人十分正视,亲自勘探,并率领公众在大庾岭上凿出一个大山坳,又离别沿南北构筑了一条宽一丈,长10多公里的岭道。

这条岭道建成后,在长达1200年的汗青里,一向是岭南保持华夏的黄金要道。经由这条岭道,跨越梅关,北上入江西,可抵赣江而达长江,南下入广东,可顺浈水、北江而接珠江。是以,张九龄开凿大庾岭的功勋,千百年来都让岭南人铭刻于心。直到民国年间粤汉铁路通车,这条出岭南的黄金要道才衰落下来。

任何时代,占有交通优势的处所总能先成长起来。梅关驿道开通后,位于粤北的今韶关区域,因为地舆优势得华夏风气之先,成为岭南最早开化的处所。到北宋初年,南雄州(今韶关南雄市)已是南北商贸中心,地处梅关驿道上的珠玑巷,则是这个中心最荣华的重镇,其时人形容说是“商贾如云,货色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

梅关旧道及珠玑巷示意图。图源/南粤古驿道网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岭南,从虔州(今江西赣州)过梅关,抵达珠玑巷,曾小住龙泉寺,并写下《过大庾岭》一诗: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六合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出身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人人注重到没有,唐宋时期及以前,朝廷贬谪官员,最喜欢贬到岭南;但到了明清,最喜欢贬到西南。这是什么事理?

解说履历过两宋的斥地,到明代今后,岭南区域已不再是当初谁人蛮荒和瘴疠之地,作为责罚性的贬官,皇帝只能把受罚官员贬往前提依然艰辛的大西南去了。

而岭南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的成长,恰是起始于两宋时期的大移民海潮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华夏大乱,继位的宋高宗赵构南逃,一多量汉族士人、布衣跟着大规模南迁至太湖流域。然而,金兵穷追不舍,兵锋从两浙打到江西南昌,迫使南迁的汉族士民进一步南逃,直至翻越大庾岭,跨梅关,而进入广东。

另一批汉族士民则随隆祐太后南下。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隆祐太后率多量士民沿赣江一路南下,从洪州(今南昌),到吉安,再到虔州(今赣州)。这些人里面,庇护太后的将士,起先有万人规模,但沿途解体,逃脱,抵达虔州时已剩下不满百人。一年后,隆祐太后自虔州回临安(今杭州),宋高宗下诏令说“仕宦士民眷属南去者,有司无禁”。意思是,官方不要阻止人人南逃,随他们去吧。

如许,两拨南下的流民、将士,拥挤在大庾岭驿道上。过了梅关,终于缓过气来,临时寄寓南雄。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写出了这一段史实说:“时华夏士医生逃亡者多在岭南。

第二次是南宋末年。从金兵灭北宋,到元兵灭南宋,仅仅过了150年,华夏..又要经受一次大规模的流离转徙。首都临安沦陷后,由文天祥、张世杰先后拥立的两任南宋小皇帝,构成小朝廷,转战于东南沿海。据估量,1276年,南宋小朝廷另有江淮兵1万,诸路民兵20万,正规军17万,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还有兵民20余万。这些人,除战死外,大多窜匿在闽粤两省,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好比东莞、新会、番禺)最多。

与此同时,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下了广东生齿密度最大的粤北南雄、韶州,南宋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这就迫使北宋末年及后来移居南雄的华夏士民,顺着北江南下,二次迁徙到了珠三角区域。

经由这两次乱世大移民,广东的生齿构造发生显著转变,珠三角生齿密度超越了传统的生齿密集区粤北区域。

统计数据显露,珠玑巷地点的南雄州保昌、始兴二县,生齿从北宋元熟年间(1078—1085年)的2万余户,锐减到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的1万余户,也就是说,200年时间生齿减半。要知道,这中央还有北宋末年多量华夏士民迁入粤北作为填充啊,否则南雄剩下的生齿会更少。

与之相反,珠三角的生齿在宋元时期大飙升,以每平方公里平均生齿较量,唐代是1.2户,宋代上升至4.8户,元代再升至6.0户。也就是说,宋代珠三角生齿比唐代增加了3倍,元代又比宋代增加了快要30%。

这些严寒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两宋时期一段段辗转奔波的小我、家眷与民族痛史。战争与朝代更替,看似离我们如斯之远,但每一小我只要有心思掀开自家的族谱,就会发现,它曾经如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家眷和祖先的选择。

南雄珠玑巷,广府人原乡。图源/图虫创意




2



以上所讲述的,是汗青上真实的南雄珠玑巷移民过程。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这些移民后裔的口头讲述,照样在族谱记载上,都很少说起大汗青配景下的移民实情。

相反的,他们会记载和讲述一段夹带浪漫与艰辛的移民传说

这个传说版本各异,但首要情节根基相似:

南宋末年(有的写作南宋初年),苏妃(有的族谱写作胡妃)因言行失慎冒犯皇帝,继而私逃出宫,隐瞒身份,碰到南雄殷商黄贮万,许以终身,并追随黄贮万回到南雄保昌县假寓。

在苏妃逃亡之事败事后,朝廷兵部官员担心皇帝穷究,就谎称民间有人作乱,决意将黄贮万的家乡保昌县牛田坊一带彻底平毁,以消弭苏妃的踪迹。兵部关于在牛田坊建寨驻军的公文下达后,本地官员赶紧号令公民迁走。

在集体南迁的人潮中,由本地士人罗贵组织的一支33姓97户人家的部队最为出名。罗贵号召人人讨论南迁路线,并认为“南方烟瘴地面,野外宽平,及无势恶把握之处,众相拓荒基址,共娶亲姻,旦夕相见,仍现在日之田园也”,遂以竹结筏,沿北江顺流南下,迁到珠三角各地。

凭据有关族谱记载,此次南迁的规模:罗贵一家,有男丁6人、女丁1人、男仆5人、梅香3人,共15口人;麦秀一家,有兄弟5人,眷属共达200余人;冯元昌一家,有七兄弟,眷属人数不详……能够想象,这97家南迁的生齿达数千人。而此次南雄居民南下珠三角的总规模,数以万计。

这个传说,尤其是罗贵等97家被迫南迁的启事——苏妃流落被诘扬,导致兵部要平毁南雄保昌县,已被汗青学者证实是荒唐无稽的“传说”,没有史实凭据。

然则,以苏妃落难为焦点的珠玑巷移民传说,从明朝起头就普遍撒布,成为珠玑巷移民后裔的配合记忆。这事实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的内容自己是捏造的,但它反映的汗青配景是真实的。

汗青学者曾祥委在《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个传说的显现,必然是其时移..三角的人群需要隐瞒身份而编造出来的。

凭据曾祥委的考据和推想,罗贵等97家集体南迁,他们的真实身份或者是一支战败的小军队,好比南雄守将熊飞或许南宋遁迹小朝廷名将张世杰的属下,在抗元战争失败后,藏匿起来。进入元朝后,这些藏匿者,为了获得户籍,凭据昔时从南雄顺北江漂流入珠三角各地的实际履历,编造了苏妃落难的故事来“洗白”本身的身份,以证实他们原本是被迫的正当移民。这个故事一经发生,就很受迎接,因为南宋末年南迁珠三角的大量军民、勤王义民,都需要这种故事来遮蔽本身昔时抗元的真实身份。

珠玑巷移民故事,由此获得第一轮流传,并逐渐深入人心。

珠三角,两宋大移民的最终落脚地。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明朝,这个故事又有了新的用途而被从新派上用场。

明朝立国后,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汗青上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朱元璋曾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除胡虏”的标语。但明朝中叶今后,是广东民族问题最为复杂的时代。

汗青上,固然稀有次汉族移民广东的政策性迁徙,但直到明朝,广东仍栖身着大量的非汉族“土著”,包罗瑶、畲、黎、苗、疍等等。这些土著民族在明朝中期今后陆续起来抵制。兵变对作为广东政治经济中心的珠三角区域组成极大的威胁。不外,也恰是在络续的兵变与作乱乱之后,非汉族逐渐被汉化。

在这个过程中,珠三角的好多家眷都存在一种需求:那就是如何证实本身是纯粹的汉族。

梁启超曾经剖析说,广东人不肯认可本身是土著,因为广东土著很轻易被误认为是非汉族。尽管自秦代以来,北方汉族历代移民岭南,意味着土著纷歧定就是非汉族,但土著等于非汉族的观点仍然很风行。在明朝中叶今后民族问题空前尖利的配景下,珠三角居民为了证实本身的祖先是来自华夏的汉族,就遍及回收了珠玑巷移民故事,经由这个故事来解说本身的祖先渊源有自:宋末华夏士民翻越大庾岭,迁至南雄,因苏妃—罗贵故事,再二次迁徙到珠三角。

如许,华夏汉族祖先在宋元200多年间慢慢南迁的汗青链条,就被构建起来了。

今天的台山市上川岛,在明朝是瑶族的地皮。曾栖身此地的甘氏家眷,认为本身不是瑶民,只是因为栖身在瑶族的地界,乃至被认为是瑶民。这让甘氏家眷很忧愁,最终,他们在族谱中主张其祖先是从珠玑巷迁来的,以此证实他们是华夏汉族后裔,而不是瑶族。甘氏家眷经由回收珠玑巷传说来表明家眷起原,终于让他们解脱了非汉族质疑的困扰。

在明朝,像甘氏家眷如许遭遇与解决的案例,不在少数。

经由历久的口传之后,珠玑巷移民传说逐渐酿成了珠三角宗族的“汗青”的一部门,并被编纂进族谱,世代相传。

总之,经由元、明两代的有意识流传和族群认同,或为了隐瞒身份,或为了证实身份,自称珠玑巷移民后裔的生齿暴增。明朝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个中,同化着很多非珠玑巷移民后裔,为了实际需要,强行攀援为珠玑巷移民后裔。

凭据统计,今朝珠三角有180多个姓氏,传播是珠玑巷移民后裔。

现在的珠玑巷,遍布各姓氏宗祠。图源/图虫创意




3



在王朝更替的大配景下,持续200多年的岭南大移民,还藏着一个更为基本的动因:人地比例

传统农耕社会,一个大区域的人地比例,是决意这个区域输出或迁入生齿的最终身分。当一个区域的生齿严重跨越了地盘的负荷,就是该区域向外移民的时候到了;反之,则是对外吸纳移民的时候。而战乱或朝代兴亡,是这种持续性移民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中国汗青上有两个“南北朝”,离别接近400年时间:一个是我们熟悉的魏晋南北朝(公元3—6世纪),另一个是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公元10—13世纪)。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南北朝”,恰恰是中国生齿南迁的两个要害期:

第一个南北朝,在永嘉之乱后,北方移民南迁到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历经安史之乱到第二个南北朝前期,南岭以北、长江以南区域生齿大幅增进,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很多处所人多地少,生齿压力激增,导致杀婴、溺婴之风泛滥。

第二个南北朝,在北宋末期之后,其他偏向已经难以找到生齿稀少之地,南岭以南成了移民的新选择,加上金兵入侵和元军灭宋都是自北向南推进,加倍促使移民多量涌入岭南区域。

从区域成长的角度剖析,第一个南北朝的大移民促成了江淮、江南的斥地,而第二个南北朝的大移民,则很大水平上促成了珠三角的斥地。

珠玑巷移民最终走向珠三角,从地舆情况来看,实质上是大天然放置的独一选择。南雄一带,退回北面是大庾岭、骑田岭(并且退回南岭以北是弗成能的),往东是滑石山、青云山,向西则有瑶山阻隔,仅有南面给北江留下一个出口,由此顺流而下,直达珠三角要地。除了这条路,别无选择。

昔时,珠玑巷移民砍竹做成竹筏,顺北江南下,一路并非没有风险。有族谱记载,遇大风,竹筏散,溺毙男女多人,此类不幸事变时有发生。

昔时的移民,以竹结筏,南下珠三角。图源/图虫创意


其时的珠三角区域,仍被视为南方烟瘴地。但广州是著名遐迩的外贸城市,照样国内首屈一指的粮食米市,因为商贸闹热,生齿密集,绝大多数南下移民,弗成能在广州落脚,只能见缝插针,持续迁徙到周边未耕垦斥地而布满河流水网的荒区域域。

集体南迁的人群,最终按姓氏,散居各地:北有清远的朱姓,增城的刘姓;东有东莞的张、李、陈、刘诸姓;南有恩平的梁姓,新会的区、李、麦、陈诸姓;西有阳江的司徒,等等。

凭据统计,南下移民对照集中的居留地,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等六县。

因为这些新移民属于珠三角的“客人”,初来乍到,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非常担心本地势力制造事端,发生入住权胶葛。是以,他们尽量选择无主之地、没有恶势利巴持的处所落脚。

有些移民,为了取适合地入住权,甚至要经由百余年、五六代人的起劲。

南海甘蕉村蒲氏家眷的族谱记载,这个家眷的祖先南宋末年迁到顺德县,历经数代人在顺德、南海多地辗转迁徙,均无法获得户籍,只能“挂籍于人,借户输税”。直到大约150年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才得以开户于南海甘蕉村。自此时起,整个家眷才感受,脚下的地盘是乡园,而不是客居。

在一个传统社会,这种俯仰由人、漂流不定的生活,艰辛和疼痛是难以言喻的。

新移民达到栖身地,安置下来后,起头筑堤护田,开垦荒滩,在恶劣的前提下,硬是打出了一片新六合。经由相其时日,慢慢把往日的烟瘴地,酿成了以“桑基鱼塘”出名的蓬勃农业区域。珠三角的崛起,恰是从两宋移民之后穷年累月形成的。

这些自称珠玑巷移民的人及厥后裔,早期与珠三角土著打交道处于劣势,是以他们更需要凝聚力量,匹敌土著的欺负和漠视。珠玑巷移民的配合标签,有利于他们的认同、联结和集体对外。

凭据移民传说,珠玑巷移民尽量“各姓子孙,贫富纷歧”,仍然要尊奉“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饗”的商定,以至“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在人人都是珠玑巷移民的认同下,广府人之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内部的大规模辩说,他们的拳头永远对着非珠玑巷移民。

因为珠玑巷移民具有华夏的进步手艺和文化教育配景,当他们容身站稳之后,在数代人的起劲下,已经完全“反宾为主”,处于优势地位。无论是念书、科举、仕进,照样工农业、经商,珠玑巷移民后裔都占有主导地位,并获取了区域治理的话语权。

这时候,珠三角原居民和那些从其他处所来的移民,纷纷接管了强势文化的渗透,把本身的家眷也塑造成珠玑巷移民。不管祖先是否来自珠玑巷,都在族谱中认定珠玑巷是本家眷的祖源地,这是珠玑巷移民身份被大量冒称的基本原因。

是以,也就不难懂得,一条长约仅1.5公里的陈旧小路,为何能在800年后产生出数万万移民后裔。

现在,漫衍在粤港澳和国外的广府人,大约70%都自认是珠玑巷移民后裔。珠玑巷是以被称为“粤人桑梓”,是广府人心中的“吾家田园”。从珠玑巷走出去的历代后裔,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晚清今后,显现了容闳、康有为、梁启超、..等足以影响中国汗青历程的大人物,让广东在比来的150年间始终独领风流。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中国的汗青少了珠玑巷,是不完整的。

今天,重温这段同化着传说与汗青、魔难与庆幸的移民旧事,或许,我们会对脚下的每一寸地盘,投以纷歧样的深情注视。



全文完。感激阅读,若是喜欢,记得顺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书社,1993年
刘志伟:《在国度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区域里甲赋役轨制与村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2010年
[日]井上彻:《中国的系谱与传说——以珠玑巷传说为线索》,王标译,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商议会,2006年
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神州民风》,2012年第4期
徐杰舜、何月华:《汉族迁入岭南钩沉》,《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海潮规划签约账号【最爱汗青】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点击此处

最爱君作品全套,每满100减50


相关文章